2022年前三季度庆阳市农村经济形势分析
1至9月,全市上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乡村振兴两大主题,坚持“南牛北羊、塬果川菜、草畜平衡、农牧循环”发展思路和“保粮、扩畜、提果、增菜”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突出“一县一业、一县一品”,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强化“羊牛猪鸡果草菜药”八大主导产业支撑,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初步构建了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前三季度,全市农村经济总体呈现稳中向好发展态势。
一、主要特点
(一)粮食播种面积稳定,粮食丰收在望,粮食产量预计实现恢复性增长。
坚守粮食安全底线,坚持毫不动摇抓好粮食生产,粮食面积和产量稳定增长。全年粮食作物面积590.21万亩,增长1.7%;预计粮食产量145.62万吨,增长8.9%,粮食平均亩产246.7公斤,增长7.2%。夏粮播种面积195.33万亩,增长1.8%,夏粮产量40.2万吨,增长2.0%;秋粮播种面积394.88万亩,增长1.6%,预计秋粮产量105.42万吨,增长11.8%。从粮食生产看,体现了三个稳,即面积稳、产量稳、效益稳,在生产抓促上体现小麦生产保口粮,玉米生产保饲料、小品种粮食生产保效益,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保增收。
(二)持续优化经济作物种植结构,油菜瓜果药稳定增长。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799.27万亩,比上年增长1.8%,其中,粮食作物面积590.21万亩,增长1.7%,经济作物面积208.8万亩,增长4.5%。粮经比为73.9:26.1,经济作物占比比上年提升0.7个百分点。
油料:全年种植油料面积63.88万亩,比上年净增加2.0万亩,增长3.3%,预计油料产量8.6万吨,净增加0.47万吨,增长5.8%,油料平均亩产134.57公斤,每亩净增加3.12公斤,增长2.4%。在不放松油料和胡麻的情况下,南部四县把扩大秋栽紫苏作为油料的增长点,面积增长快、长势好,成为今年油料增产的主角。
蔬菜:强化农业科技应用和农业模式创新,建立以种植业、养殖业、菌业为循环链条的“三元双向”循环农业模式。在蔬菜上以保供稳价为抓手,通过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为引领,以特色优质品种为主打,使蔬菜生产、销售发生新变化,实现了大品种稳供、小品种创收,特别是城区周边蔬菜种植大户对居民的现吃现摘的供应方式,促进了菜农效益的大幅提升。在食用菌生产上,实行政策引导、龙头带动、农户参与、市场主导、科技服务、资金扶持等措施,食用菌生产发展势头迅猛,品种多样,既有常用的平菇、香菇、木耳,还有引进试种的新品种榆黄磨、赤松茸、滑子菇、银耳等。前三季度,全市蔬菜面积56.74万亩,增长6.3%,预计蔬菜产量55.59万吨,增长12.8%,蔬菜平均亩产979.7公斤,每亩净增加56.4公斤,增长6.1%。其中,食用菌(干鲜混合)产量达到2648.25吨,比上年净增加1424.83吨,增长1.2倍。
园林水果:近年来,我市宁县、庆城、镇原、西峰等县区把苹果产业作为产业振兴的首位产业,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高定位、高起点、高标准推动苹果产业从育苗、种植、收贮、分拣、销售等全产业链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苹果产业质量效益逐年攀升。前三季度,园林水果生产总体较好,早熟、中熟品种嘎拉、玉华早富、长富二号、烟富三号等陆续上市,价格高于上年水平,市场预期较好。预计园林水果产量42.79万吨,增长7.3%。
中药材:中药材产业是战略新兴产业,我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中药材确定为重点培育的新型特色产业,依托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带动共建,大力推广“331+”经营模式,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逐步显现。2022年,全市以黄芪、黄芩、甘草、柴胡、板蓝根为主的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达到24.64万亩,增长13.7%,预计中药材产量达到10.85万吨,增长14.8%。
(三)造林和育苗面积由增变降。
受严守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政策落地和“再造一个子午岭”工程完工影响,造林和育苗增长势头放缓。前三季度,全市造林面积38.95万亩,同比下降6.1%。育苗面积6.9万亩,下降20.8%。
(四)不断延伸产业链条,畜牧业发展势头不减。
突出以养殖业为牵引,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培育百亿级养殖业产业集群,带动农业结构调整。经过努力,全市已初步建立生猪、肉羊、肉牛、白羽肉鸡生产育种、育肥、屠宰、饲料、精深加工等全产业链条的发展格局。
前三季度,预计牛存栏37.26万头,增长5.2%,牛出栏15.93万头,增长9.4%;猪存栏68.86万头,增长20.3%,猪出栏60.9万头,增长15.1%;羊存栏299.55万只,增长11.1%,羊出栏137.74万只,增长17.4%;家禽出栏2846.3万只,增长13.5%。
(五)活畜禽及肉类行情整体向好,价格环比小幅上涨。
近期,生猪价格及猪肉价格上涨明显,但月末价格又小幅回落调整,相对于7月,涨幅达到12.2%、10.47%。受气温转凉、学校陆续开学、疫情好转等多重因素影响,肉类市场需求增加,肉鸡及鸡肉价格也明显上涨,肉牛、肉羊及其肉类价格小幅波动,但整体相对平稳。8月份,活畜禽及生鲜肉价格整体波动上涨。生猪出栏价及猪肉批发市场价分别为23元/kg、28.5元/kg,环比上涨12.2%、10.47%;仔猪(体重10kg以下)出栏价600元/只,环比下跌21.05%;活牛、牛肉价格分别为34元/kg、84元/kg,分别环比上涨4.29%、2.13%;活羊、羊肉价格分别为26元/kg、56.9元/kg,与上月持平;活鸡、鸡肉价格分别为23元/kg、27元/kg,环比上涨11.9%、8%(8月31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平均价格:猪肉29.86元/kg、牛肉77.49元/kg、羊肉67.67元/kg、鸡蛋11.24元/kg、白条鸡19.03元/kg)。
(六)渔业和农林牧渔业服务业发展平稳
前三季度,在畜牧业发展强劲势头带动下,预计全市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7.44亿元,增长11.3%。水产品产量503.7吨,比上年有所下降。
二、短板与弱项
(一)产业发展不平衡。受产业基础、发展条件、项目资金等因素制约,目前全市畜牧养殖业发展相对较好,建成了一些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基地,形成了一定规模,产生了一些效益。相比之下,果、菜产业相对滞后,果品销售难、瓜菜规模小等问题相对突出。
(二)防灾减灾压力较大。农业生产受制于极端气候影响较大,防灾减灾能力有待提升。今年我市气候总体向好,有利于农业生产。虽然局部县区乡镇受极端高温、冰雹、强降雨受天气影响,出现小面积农作物受灾,但市县乡政府第一时间动员群众开展生产自救,抗旱救灾、以秋补夏、补苗回茬等措施,最大程度减轻了灾害损失。
(三)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能力不强。在农业龙头带动方面,与正大集团的合作的“331+”标准化生猪养殖场和新农业发展项目正在有序推进,部分“331+”标准化生猪育肥场还没有正式投入运行,无法产生效益。居立模式推广的矮化密植虽初见成效,但规模不大。除此之外,中盛等龙头公司由于资金、技术等原因,带动农户和基地发展的作用还不明显。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方面,目前创建的各类示范社仅有184家,数量少,规模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大多数合作社还处于合作的初级阶段,普遍存在“重创建、轻规范”的问题,内部运作机制不规范,产销机制不紧密,适应市场的意识和能力不强,组织化程度较低,缺乏合作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三、实现全年目标抓促重点
(一)毫不动摇抓好粮食生产。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严禁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认真贯彻总书记关于加强耕地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实行粮食生产党政同责、党政齐抓。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切实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撂荒地复耕复垦、设施农用地巡查、大棚房问题清理回头看和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治理,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集成推广旱作农业技术,配套良种良法,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粮食产量稳定增长。
(二)持续推进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建设。按照“北羊南牛、塬果川菜、草畜平衡、农牧循环”的总体思路和“四区四带”的产业布局,坚持“一县一业”,狠抓主体培育、基地建设、品牌提升等产业链关键环节,持续培育绿色标准化种养基地,突出抓好万亩、万头(只)绿色标准化种养基地和专业乡镇、专业村建设及规模户培育。全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强镇建设和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三)大力提升疫病风险防控能力。持续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始终不放松重大动植物疫情防控,强化季节性重大动物疫病集中免疫和疫病排查监测等工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持续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支持规模养殖场提升产能。加强畜禽产品市场价格监测,及时发布动态信息,指导养殖场户加强饲养管理、扩群生产。
(四)强化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重点做好苹果、设施瓜菜等特色农产品生产管理和技术服务,组织农产品集中采购、电商等产销对接形式,拓宽销售渠道,力争实现高产高效双增长。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