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庆阳市可再生电力发展调研报告

来源:庆阳市统计局 发布时间:2021-07-27 【字体:

为配合全省开展能源重点选题调研工作,深入掌握了解全市可再生电力发展现状、未来规划、存在问题,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任务的实现打好基础,庆阳市统计局由局长杜丰同志带队,相关业务科室牵头、县区统计局、工信局和发改局配合,深入各类能源生产企业就全市可再生能源的生产、消费、发展和规划以及如何实现依赖化石能源消费向可再生能源消费转换等问题进行了细致调研分析研究,现汇报如下: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庆阳市可再生电力发展从无到有,类型逐渐增多,从风电起步逐渐发展壮大,相继增加了光伏和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不断扩大,从2012年的198.5MW,增加到2020年的723.41MW,9年时间增长了524.91MW,年均增加58.32MW,其中风力发电装机容量648.5MW、光伏发电装机容量62.91MW、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12MW;发电量也由2012年的0.81亿千瓦时,逐渐增加到2020年的14.45亿千瓦时,9年时间增长了13.64亿千瓦时,年均增长1.52亿千瓦时。

(一)企业队伍不断壮大

全市可再生电力生产企业由最初的2户,发展到目前的6户,其中,风力发电企业2户,分别为华电风电、华润风电;光伏发电3户,分别为绿能光伏、旭阳新能源、城壕光伏;生物质发电1户,为圣元环保。

(二)发电量不断提升

1、分阶段来看:“十一五”庆阳市基本无可再生电力;“十二五”全市可再生电力发电量11.98亿千瓦时,且全是风电;“十三五”全市可再生电力发电量65.93亿千瓦时,增加了光伏和生物质发电。

2、从发电类型来看:“十一五”至“十三五”风力发电75.67亿千瓦时、光伏发电1.68亿千瓦时、生物质发电0.56亿千瓦时,全市可再生电力形成了以风力发电为主,光伏发电为辅,生物质发电可适度调峰的局面。

3、分企业来看:华电风电装机容量598.5MW,2012-2020年共计发电量69.09亿千瓦时;华润风电装机容量50MW,2016-2020年共计发电量6.57亿千瓦时;绿能光伏装机容量20MW,2017-2020年共计发量0.85亿千瓦时;旭阳新能源装机容量20MW,2017-2020年共计发电量0.23亿千瓦时;城壕光伏装机容量22.91MW,2018-2020年共计发电量0.28亿千瓦时;圣元环保装机容量12MW,2020年发电量0.56亿千瓦时。可再生电力发展以央企华电为主,省属企业华润风电支撑为辅,地方企业、民营企业为补充的方式共同发展。

(三)可再生电力发电量比重不断增加。“十一五”至“十三五”,全市可再生电力发电量77.91亿千瓦时,全社会用电量共计461.33亿千瓦时,可再生电力发电量占用电量的16.9%。其中:“十一五”无可再生电力发电量,全社会用电量85.43亿千瓦时;“十二五”可再生电力发电量11.98亿千瓦时,全社会用电量172.03亿千瓦时,可再生电力发电量占用电量的7.0%;“十三五”可再生电力发电量65.93亿千瓦时,全社会用电量203.87亿千瓦时,可再生电力发电量占用电量的32.3%。全市可再生电力发电量占用电量的比重由“十二五”的7.0%增加到“十三五”的32.3%,比重提升了25.3个百分点。

二、未来发展规划

根据庆阳市“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我市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优势,积极推进新能源基地开发,大力开展风能、太阳能与煤电建设的互补开发模式,结合送受端负荷特性,优化配置各类电源规模比例,确保外送电力安全稳定可靠,大力开发建设风光煤电同场互补模式。

(一)华润风电二期建设项目:企业积极响应国家平价风电政策,全力推行平价风电项目建设,结合地形现状,根据多年实际测风数据,规划后期建设风机133台,装机容量400MW。

(二)华电毛井二期项目:2021年,华电风电公司发起了毛井二期工程建设项目,计划新增容量200MW,计划安装61台3.3MW风力发电机组,目前相关手续基本办理完成,预计6月下旬开工建设,12月底完成并网投产,后续还计划在毛井风电场一二期的基础上建设风光互补项目。

(三)环县绿能光伏风光互补项目:企业按照国家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行业发展规划及建设指标配置,有序开发,预计投资达到120亿元,预计建成年发电量为50亿千瓦时,预计年发电收入为15.39亿元。企业将按照国家政策,根据大用户符合情况,开发网源荷储一体化项目。规划发展其他新的可行性项目,为企业发展壮大做好支撑作用。

“十四五”末,全市规划开发建设4500MW风电、1500MW光伏风光同场综合新能源项目,以及配套350MW储能项目,积极开展智能化并网高峰技术应用示范,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千万千瓦级清洁化风光火储多能互补、源网一体化综合能源示范基地,满足陇东特高压直流工程的清洁电力外送需要,提高各类能源互补协调能力,提升能源基地开发质量和效率,促进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不断提升能源供应的质量和安全保障能力。

三、存在问题

(一)可再生电力消费比重小,发展提升不足

 1、可再生电力消费比重小。结合全市重工业化结构特点突出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以及居民能源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对能源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从未来的发展来看,全市的化石能源消费仍将维持较高的比重,以煤品、油品为主的能源消费占全社会能源消费的六成左右近年来结构改善不大;从能源消费的品种来看,2016年,可再生电力消费占9.16%,煤品占30.9%,油品占33.51%,天然气占2.95%;2019年,可再生电力占10.93%,天然气占4.62%,煤品占31.15%,油品占28.24%;2020年,可再生电力占10.48%,天然气占5.48%,煤品占29.2%,油品占28.0%。这种以煤品、油品为主且占比稳定的能源消费结构,不仅会制约全市经济绿色发展,而且使节能工作面临严峻形势。

2、可再生电力发展提升不足。2016年,全市一次能源产量1164.0万吨标准煤,其中:原煤29.09万吨标准煤,占比为2.5%;原油1090.36万吨标准煤,占比为93.67%;天然气13.17万吨标准煤,占比为1.13%;可再生电力31.38万吨标准煤,占比为2.7%。

2020年,全市一次能源产量1410.95万吨标准煤,其中:原煤8.28万吨标准煤,占比为0.59%;原油1311.05万吨标准煤,占比为92.92%;天然气51.47万吨标准煤,占比为3.65%;可再生电力40.15万吨标准煤,占比为2.85%。化石能源标准产量1370.80万吨标准煤,可再生电力能源产量40.15万吨标准煤,可再生电力能源产量占能源总产量的2.85%,比重提升不足。

经过5年的发展,可再生电力占全市一次能源产量的比重仅提升了0.15个百分点,年均1.75万吨标准煤,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提升发展严重不足。

(二)可再生电力限电率高

“十一五”以来,庆阳市可再生电力消纳水平不稳定,由于外送通道不畅,载负受限,有效调峰项目不足,致弃风、弃光率较高,限电率较大,虽然较2016年有所降低,但仍还维持在较高水平,降低企业利润,挫伤了企业发展投资积极性。

(三)优惠政策有限,缺乏宏观长远布局

各种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专项规划或发展路线未能及时出台,尚未形成明确的规划目标引导机制。可再生能源的规划、项目审批、专项资金安排、价格机制等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与兄弟酒泉相比,同为省委确定的全省两翼,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但远景规划和发展布局明显落后于酒泉。深入研究不细,远景规划布局不全,发展后劲不足。

(四)重点企业天然气消费比重不断增加

长庆油田陇东分公司,2019年生产天然气量1.55亿立方米,用于输油管道加热的天然气消费量占产量比重为14.8%。2020年生产天然气3.87亿立方米,消费量占产量比重提高到17.1%。2021年1-2月,消费量占产量的22.0%。1-3月,消费量占产量的21.7%。1-4月,消费量占产量的20.9%。1-5月,消费量占产量的22.6%。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化石能源的使用量不但没有按照国家政策导向降低,反而逐年增加,且在今年增幅逐月增长20%以上。这种低产出、高排放的生产模式不但对降低地区能耗水平极为不利,也极大地挤占了地区其他工业发展空间。

四、对策建议

为实现国家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任务,合理规划可再生电力发展目标任务,有效降低对化石能源消费的依赖是庆阳目前发展急需破解的主要瓶颈。

(一)合理调整能耗核算制度

随着可再生电力发展规模的不断壮大,电力消费中可再生电力权重不断增加,但能源消费统计制度未将此清洁电力消费量单独核算,统一按全省的火电平均煤耗数据核算了能源消费总量。一方面不利于能源消费水平的降低,另一方面,不能从能耗总量中准确反映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利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任务。建议修订相关核算方法制度,将本地区生产的可再生电力从电力消费数据中扣减,不但能明晰准确反映该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状况,也能使能源消费数据被其他部门认可和直接使用,同时为党委、政府正确决策提供直观明晰的数据支撑。

加快新能源发电量外送通道,提高可再生电力的消纳能力

进一步协调供电企业,加快新能源发电量外送通道,确保电力送出工程和新能源发电项目同步推进。继续提高可再生电力的消纳能力,完善可再生电力发电配额机制,促进可再生电力的开发利用。持续夯实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基础,打造新能源为主的电源基地和电力输送通道,把电力外送和本地消纳结合起来,降低企业限电率,实现可再生电力优化配置。

(三)积极引导清洁可再生电力消费,增加市场需求水平

随着科技水平不断进步,新能源汽车、工业和建筑业生产的电力应用发展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政府应加大鼓励引导企业、群众减少对化石能源消费的依赖度,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支持,高效快速发展公共充电桩,提高移动电池技术水平和快速充电能力,扩大增强市场对电力的有效需求,减少可再生电力的弃风、弃光率,有效提升企业利润,激发企业的投资发展积极性,同时对风光电力的上游设备制造业也能发挥较大的支撑和带动。另一方面,加快电力外送通道建设,庆阳到山东±800直流电源外送工程从“十二五”即开始规划至今已进入“十四五”,整整十年时间已经过去,项目才逐渐启动,进展缓慢,对有效消纳可再生电力和推进正宁调峰煤电厂的审批建设极为不利。省、市两级应大力积极协调推动该项目的建设进度,下大力气确保该项电力“高速”公路于计划的2022年建成运行,充分发挥地区风光资源优势,再吸引2-3户大型国企落户庆阳,强力推动庆阳可再生电力发展,降低庆阳经济对化石能源开发的依赖度,推动化石能源生产向可再生电力发展转变。

(四)重点企业的生产用能要从化石能源向非化石能源转换

长庆油田陇东分公司在生产运输过程中,给原油管道加热的天然气使用量不断增加,虽然降低了企业成本,提升了企业利润,但对地方发展和提升企业生产技术水平极为不利,作为重点央企,在考虑企业利益的同时,更要担起支持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任。长庆油田陇东分公司要积极研究改进生产技术工艺,加大引入或自建轻烃等化工加工企业,将原油生产过程中生产的伴生气进行有效加工,转换成化工产品,应用于更需要和更有价值的地方,而不是简单的“一烧”了之。一方面可有效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使用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地方能源消耗水平,减少对地方其他工业发展能耗空间的挤占;同时还可带动一批轻烃生产等化工企业的建设发展,拓宽油田发展途径,延伸了油田产业链,为地方工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打印正文】
分享到:
【字体: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