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市1-10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分析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庆阳市坚决贯彻落实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居民生活稳定有序,但规模以上服务业总体运行状况仍不容乐观,企业数量少、户均规模小、行业代表性不强、发展后劲不足仍是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现状
全市34户规模以上服务企业涉及8个行业大类,1-10月实现营业收入21.05亿元,同比下降4.1%,降幅比1-8月扩大5.8百分点;实现营业成本14.56亿元,下降7.5%;实现营业利润1.84亿元,增长189.0%,道路运输企业由于年底结算账务,影响本期利润快速增长;应付职工薪酬4.26亿元,增长7.3%,期末用工人数7819人,下降10.6%。
(一)从行业看。1-10月份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涉及的8个行业门类,整体营业收入呈现“三增五降”的运行态势。其中,道路运输业下降20.6%,邮政业增长14.4%,商务服务业增长8.8%。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增长3.4%,专业技术服务业下降10.6%,公共设施管理业下降41.0%,卫生下降11.7%,广播、电视、电影和录音制作业下降67.1%。
(二)从企业贡献看。1—10月份,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运行平稳,3户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77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的60.66%,贡献突出,支撑作用明显。企业贡献突出的有邮政局实现营业收入2.01亿元,增长14.4%;金盾保安守护押运有限公司增长8.8%。
(三)从其他营利性服务业看。全市其他营利性服务业7户,实现营业收入8468.1万元,下降17.9%。其中:商务服务业1户,实现营业收入2105.6万元,增长8.8%,专业技术服务业4户,实现营业收入5709.3万元,下降10.6%;广播、电视、电影和录音制作业2户,实现营业收入654.2万元,下降67.1%。
(四)从后续发展看。1-10月份,疫情对规模以上服务业的影响逐渐减弱,各行业陆续回暖复苏,但企业经营状况不稳定,13户企业营业收入实现正增长,占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不到一半。与三季度相比,多个行业增速降幅扩大。
二、存在的问题
(一)疫情对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的冲击短期内难以消除。从三季度服务业逐渐回暖,营业收入有所增加。但整体来看,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中营业收入呈现负增长的还有21户企业;特别是两个电影院1—7月份停业,对整个规模以上服务业影响较大,疫情后续影响还未彻底消除,企业复苏艰难。
(二)企业从业人数和应付职工薪酬呈现“双下降”。1-10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7819人,比上年同期减少了925人,同比下降10.6%,下降较快的行业是道路运输业,从业人员5194人,比上年同期减少677人,下降11.5%;应付职工薪酬0.38亿元,同比下降30.9%。全市规上服务业企业8个行业大类道路运输业,占总数58.8%,是吸纳就业的主力,企业减员反映了全市就业形势面临不小的压力。
(三)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经济支撑能力不强。从企业数量看,全市规上服务业企业仅有34户,比上年同期的60户少26户,企业数量明显减少。从企业规模看,年营业收入低于五千万元的企业占绝大多数,龙头企业少,中等规模企业的实力不足,起步晚,规模小,发展水平低,竞争力不强,应对市场风险能力差,对主要指标增长的拉动作用有限。特别是其他营利性服务业企业数量仅余7户,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均无在库企业,对第三产业核算的代表性差、支撑力弱。且7户企业全部在西峰区,其它各县均为零在库。
(四)新增入库企业不足,企业培育任务艰巨。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呈现“小”“低”“散”的统计格局,入库企业少,纳统任务形势严峻,导致服务业发展支撑严重乏力。其中除了我们本身的规模以上企业偏少外,还受两个方面客观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受国家调整优化调查单位标准影响,去年年底国家把规模以上服务业入库标准由原来的双标准(年营业收入和年末从业人员)调整为“年营业收入”单标准,导致符合入库条件的企业快速减少,仅去年11月份就有9家企业转为不达标申请退库,退库企业主要在文化艺术娱乐业(2019年底前文化、体育娱乐业入库主要是从业人员够50人就符合入库标准)。另一方面企业发展缓慢能达标入库企业少,从对培育企业调研中看,服务业一部行业没有牵头部门进行协调,企业发展缓慢,财务不健全。近两年,新开业的企业大部分规模较小,尚达不到规上服务业入库标准,纳规任务形势严峻,导致服务业发展支撑严重乏力。
三、对策建议
(一)及时更新和维护名录库。名录库是服务业统计的基础,名录库的完整准确与否直接和统计数据质量挂钩。服务业单位不仅数量多,规模小,而且变动极其频繁,一方面企业的“开”与“关”变化较快,另一方面服务业企业的经营地的变化也很大,办公地点不稳定,因此对服务业单位名录的掌握困难很大。为了保证服务业统计调查对象的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为服务业统计调查提供真实可靠的统计对象,要坚持对企业进行先培育,按季度进行调研,开展深入细致排查,摸清服务业单位的基本情况,对于培育成熟的企业尽快入库,推动全市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强化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进一步健全服务业统计协调工作机制,做好服务业统计工作。建立以部门统计为主体的高效规范的统计组织体系,本着“整体、协力、互补、共享”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综合统计和部门统计的作用,对服务业统计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协调解决服务业统计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与行业主管部门形成合力,进一步靠实部门主体责任。
(三)不断加大服务业统计业务培训。随着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业统计工作呈现出量大面宽、内容庞杂的特点,创新性工作日益增多,对统计工作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明年年初通过年报会加大培训,系统内培训至县区统计人员,系统外培训至企业统计人员。
(四)依法治统规范企业上报行为。针对企业“不愿报、不及时上报”统计数据的问题,要加大《统计法》等法规宣传教育力度,引导企业全面履行法定义务。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交流,消除企业在数据上报时的顾虑,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提高企业统计调查配合度。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