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庆阳市医疗急救设施配备项目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进一步规范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急诊科建设,畅通急救绿色通道,建立医院内部多学科协作机制,保障医疗安全,提升医疗机构院前急救和急诊科医疗服务水平;在公共场所配备100台自动体外除颤器,提高心源性猝死抢救成功率;开展公众医疗急救技能培训,最大限度在事发现场挽救生命和降低伤害程度,提高广大群众应急救治措施知识的普及率。
二、建设内容
(一)公共场所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按照“以人为本、满足需要、科学配置、优化效能”的原则,在8县(区)论证确定的公共场所配备可被非专业人员使用的用于抢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自动体外除颤器100台,醒目设置专用灯箱,并将位置信息植入在线电子地图。其中:西峰区26台,庆城县、环县各15台,镇原县、宁县各10台,正宁县、合水县、华池县各8台。
(二)加强二级医院急救绿色通道建设。
1. 更新120调度指挥系统。升级改建市急救中心及各县分中心120调度平台系统,院前急救车辆全部配齐车载GPS及急救设备。
2. 优化急诊科室布局。按照《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各医院全面优化急诊科室布局,规范设置和改建急诊医疗区和支持区,最大限度缩短急诊检查和抢救距离半径。
3. 完善多学科诊疗协作机制。市、县(区)结合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及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要求,整合医疗资源,由传统诊疗模式转变为现代的医疗小组协作、决策的一体化诊疗服务新模式。
4. 配齐急救专业人员。各医院依据院前急救和急诊工作实际需求,配备充足的急救、急诊专业人员。强化急救专业人员规范化培训,院内职工急救知识培训率达到100%。
5. 设置清晰急救标识。院外至院内急诊转运专用通道及检查、检验科室的标志设置醒目、地面有指引标识及指示标牌、灯箱;急诊转运专用通道实现车辆、担架无障碍通过。
(三)开展医疗急救技能培训。
1. AED使用培训。组织开展社会公众及公共场所工作人员培训工作,内容包括AED日常管理和维护、AED操作技能以及 “心肺复苏、包扎、止血、骨折固定、搬运”等急救技能。卫生健康部门组织各医疗机构开展社会公众急救技能培训;红十字会负责组织公共场所工作人员培训。
2. 公众培训。市、县(区)组织二级以上医院开展本辖区医疗急救技能培训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商场活动。
3. 医疗机构培训。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急救技能及AED操作技能全员培训,培训率达到100%。
三、资金筹措
市级财政共安排资金350万元,主要用于急救绿色通道建设,自动体外除颤器配备,医疗机构及相关单位、社会公众急救技能培训和宣传。
四、进度安排
医疗急救设施配备项目总建设周期8个月。分三个阶段:
(一)前期准备阶段(4—5月)。制定下发全市项目实施工作方案。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参照技术规范,结合各自实际,制定本院急救绿色通道完善建设方案,经市、县(区)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审定,分配下达建设资金;各县(区)在辖区机场、大型商场、公园、体育场、车站、旅游景点等人流量大、心源性猝死发生机率高、视频监控覆盖的区域筛选确定AED安装具体地点;制定市急救中心及各县分中心120调度平台系统升级改建方案。
(二)建设实施阶段(6—9月)。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启动开展急救绿色通道建设。按照政府招标采购程序确定120平台系统升级改造和AED设备供应商。按照升级改建方案实施改造和调试,确保新旧系统平稳对接、工作连续。按照确定的AED安装地点由供应商逐一完成安装、调试和人员培训。开展多层次的医疗急救技能培训宣传。市、县(区)主流媒体专题策划宣传,提高社会公众知晓率。
(三)完善总结阶段(10—11月)。县(区)和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继续加强相关人员和社会公众培训宣传,市卫生健康委组织开展项目成效评估。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和8县(区)政府分管负责人为成员的医疗急救设施配备项目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各项任务落实。项目由市卫生健康委牵头,8县(区)政府、市直公立医疗机构紧密配合,按照任务分工和时间进度要求,不折不扣完成建设任务。
(二)加强县(区)统筹。县(区)政府负责统筹协调卫生健康、红十字会、教育、交通、文体旅游、商务、民航等部门落实AED的配置、使用及设备管理。卫生健康部门负责公众医疗技术培训,并定期进行AED设备检查。
(三)加强资金管理。市卫生健康委要加强对急救绿色通道建设补助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建立资金使用效果评估机制,做到公开、透明、合理。严格按照政府招标采购程序办理120平台系统升级改造和AED设备购置,杜绝违法违纪行为发生。
六、工作责任
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
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实施单位:各县(区)卫生健康局、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