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修订稿)》解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要实现的宏伟目标,国家统计局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十三五”规划建议,于2016年12月修订形成了《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修订稿)》。由于各省、市、区经济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存在较大差异,国家统计局要求各地制定出台“地方标准”。为贯彻落实国家统计局修订《全国体系》的指导精神,结合甘肃省“十三五”规划,省统计局经征求国家统计局意见、部门研讨、多方沟通,于2017年6月份修订形成了《甘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修订稿)》,适用于全省14个地州市及县区2010-2020年小康社会监测工作。《甘肃体系》主要变化和特点如下。
一、五大类权重有所变化
按照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国家统计局要求,《甘肃体系》继续包含:经济发展、民主法治、文化建设、人民生活、资源环境五个方面,重点反映甘肃“五位一体”的进展情况,调整权重后经济发展由22%调整为20%、民主法治12%不变、文化建设12%不变、人民生活由32%上调为33%、资源环境由22%上调到23%。
二、42项指标精简至38项
对照《全国体系》,按市县情况和部门建议剔除市县级没有的4项指标: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比重、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比重、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用城乡居民收入比替换了基尼系数;《甘肃体系》精简至38项指标。
三、突显甘肃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指标
甘肃“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村整体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在甘肃体系中人民生活中的农村贫困人口累计脱贫率(现行标准)指标目标值不变,指标权重由3.0提高至5.0。随着甘肃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和成效的逐步显现,此项指标对总指数将有拉动作用。
四、衔接甘肃“十三五”规划,继续突出两项核心指标
经济发展中的人均GDP、人民生活中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是占比比较大的两个核心指标。一是根据甘肃“十三五”发展规划目标,经测算,将人均GDP(2010年不变价)目标值设为37000元(旧体系为58000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2010年不变价)目标值设为20000元(旧体系为25000元);二是将两项核心指标的权重由4.0别提高至5.0。
五、其余指标变动情况
一是经济发展中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权重由2.0提高至3.0,目标值为50%(旧体系为56%);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权重由2.0提高至4.0,目标值为50%(旧体系为60%);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权重由2.0调高至3.0,目标值为2%(旧体系为2.5%);科技进步贡献率权重由3.0调低至2.0,目标值为55%(旧体系为60%)。
二是民主法治中的每万人拥有律师数目标值为2人(旧体系为2.3人)。
三是文化建设中的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目标值为200元(旧体系为250元);三馆一站覆盖率目标值为100%(旧体系为110%)。
四是人民生活中平均预期寿命目标值为74岁(旧体系为77.34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目标值为9.8年(旧体系为10.8年);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目标值为1.95人(旧体系为2.5人);单位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权重由2调低至1;基本社会保险参保率指数权重由3.0调低至2.0分,目标值为95%(旧体系为100%)。
五是资源环境中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目标值95公顷/亿元(旧体系为53公顷/亿元);单位GDP用水量目标值为115立方米/万元(旧体系为80立方米/万元);单位GDP能源消耗目标值为0.95吨标准煤/万元(旧体系为0.62吨标准煤/万元);污水集中处理率目标值85%(旧体系为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目标值为90%(旧体系为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目标值权重由2.0调高至3.0,目标值为90%(旧体系为80%)。环境质量指数权重由3.0提高至5.0。
附表 |
|
|
|
|
|
|
| |||||||
甘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修订稿) | ||||||||||||||
监 测 指 标 | 单位 | 权重 | 目标值 | |||||||||||
一、经济发展(20.0) | 1. 人均GDP(2010年不变价) | 元 | 5 | ≥37000 | ||||||||||
2.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 | 3 | ≥50 | |||||||||||
3.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 | 4 | ≥50 | |||||||||||
4. 互联网普及率指数 | 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 | % | 3 | 100 | ||||||||||
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 | ||||||||||||||
5. 科技进步贡献率 | % | 2 | ≥55 | |||||||||||
6.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 | % | 3 | ≥2 | |||||||||||
二、民主法治(12.0) | 7. 基层民主参选率 | % | 3 | ≥93 | ||||||||||
8. 每万人口拥有律师数 | 人 | 3 | ≥2 | |||||||||||
9. 每万人口行政诉讼发案率 | 件 | 3 | ≤1 | |||||||||||
10. 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 | 个 | 3 | ≥6.5 | |||||||||||
三、文化建设(12.0) | 11. 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 | 3 | ≥5 | ||||||||||
12. 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 | 元 | 3 | ≥200 | |||||||||||
13. “三馆一站”覆盖率 | % | 2 | ≥100 | |||||||||||
14. 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 | % | 2 | ≥99 | |||||||||||
15. 城乡居民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 | % | 2 | ≥4.2 | |||||||||||
四、人民生活(33.0) | 16.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2010年不变价) | 元 | 5 | ≥20000 | ||||||||||
17. 失业率 | % | 2 | ≤6 | |||||||||||
18. 城乡居民收入比 | 以农为1 | 2 | ≤3.3 | |||||||||||
19. 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居住面积 | 平方米 | 2 | ≥33 | |||||||||||
20. 公共交通服务指数 | 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 | % | 2 | 100 | ||||||||||
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 | ||||||||||||||
21. 平均预期寿命 | 岁 | 2 | ≥74 | |||||||||||
22.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 年 | 2 | ≥9.8 | |||||||||||
23.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 | 人 | 2 | ≥1.95 | |||||||||||
24. 每千老年人口养老床位数 | 张 | 2 | ≥35 | |||||||||||
25. 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指数 | 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 | % | 2 | 100 | ||||||||||
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 | ||||||||||||||
26. 基本社会保险参保率指数 |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 | 2 | 95 | ||||||||||
城乡医保参保率 | ||||||||||||||
27. 农村贫困人口累计脱贫率(现行标准) | % | 5 | 100 | |||||||||||
28. 单位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2010年不变价) | 人/亿元 | 1 | ≤0.078 | |||||||||||
29. 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 | % | 2 | ≥92 | |||||||||||
五、资源环境(23.0) | 30. 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2010年不变价) | 公顷/亿元 | 2 | ≤95 | ||||||||||
31. 单位GDP用水量(2010年不变价) | 立方米/万元 | 2 | ≤115 | |||||||||||
32. 单位GDP能源消耗(2010年不变价) | 吨标准煤/万元 | 3 | ≤0.95 | |||||||||||
33. 环境质量指数 |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 % | 5 | 100 | ||||||||||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 % | |||||||||||||
森林覆盖率 | % | |||||||||||||
城市建成区绿地率 | % | |||||||||||||
34. 污水集中处理率 | % | 2 | 85 | |||||||||||
35.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 | 2 | 90 | |||||||||||
36.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 | 2 | ≥73 | |||||||||||
37.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 | 3 | ≥90 | |||||||||||
38.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 % | 2 | ≥85 | |||||||||||
注:失业率暂使用登记失业率代替,待国家公布调查失业率时再替换。 |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