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关于《庆阳市百万亩高标准农田节水补充
灌溉工程规划(2024-2028)》的政策解读

来源:庆阳市水务局 发布时间:2024-08-29 18:00:55 【字体:

一、编制背景及过程

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意见》(甘政办发〔2023〕52号)中提出“陇东旱塬区要重点推行‘集中连片’旱地高效粮食生产基地建设模式,实施补充灌溉、排水沟渠及积雨设施”的要求,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我局于2023年10月启动全市百万亩高标准农田节水补充灌溉规划编制工作,2023年12月形成初稿,2024年1月24日组织发改、财政、农业农村、自然资源、乡村振兴、水务、水保、气象等有关部门及相关专家审查讨论、修改完善,并通过了市司法局、市市场监管局合法性和公平竞争审查,形成了《庆阳市百万亩高标准农田节水补充灌溉工程规划(2024-2028)》(审议稿),经2024年6月24日五届市政府第10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进行了修改完善。

二、《规划》框架和主要内容

《规划》包括五部分九个章节。

第一部分:基本情况与形势研判。(一)基本情况。从自然地理、水文气象、社会经济、水资源概况及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及农田灌溉五个方面总结了全市农田灌溉基本情况,指出了农业灌溉存在的基础设施薄弱、灌溉水利用程度低、农业灌溉布局不完善等问题。(二)形势研判。从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夯实农业强市基础、化解农业生产风险、助力国家绿色农业先行示范区建设和“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必要性分析,并从具备积极因素、发展优势和建设条件三个方面论证项目可行性。

第二部分:总体思路及规划目标。主要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及布局三个方面内容。(一)指导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现代化、增强粮食生产能力为目标,依托“一纵三横、百湖千池”水网建设体系,建成一批“设施完善、节水高效、管理科学、生态良好”的现代化灌区,切实提高旱作农业抵御灾害风险能力。(二)基本原则。包括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科学布局、突出重点,盘活水源、节水优先,试点先行、总结推广,政府主导、多元投入五个方面。(三)目标及布局。规划范围涉及全市七县一区,规划水平年2024至2028年。到2028年底,全市发展农田节水补充灌溉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其中:北部立足降雨量少的实际,引进“四位一体”(库坝蓄水、光伏提水、高位储水、膜下补水)补充灌溉技术,在环县、庆城、华池和镇原北部,以抗旱保粮为突破,实施30万亩集水滴灌工程;南部发挥土壤肥沃、土地集中连片的地形条件优势,在董志、和盛、早胜、春荣、宫河5条塬面,以粮食产能提升和主导产业培育为主,实施51万亩智慧灌区工程;老旧灌区依托水源有保障、配套设施完善、效益前景好的基础,对环县东丰、合道川、甜水堡灌区等实施提质改造,恢复扩大19万亩灌溉面积。

第三部分:规划内容。包括需水量预测及水资源平衡、建设内容、投资匡算及资金筹措三个方面。(一)水量预测。根据不同区域设计灌溉定额进行测算,规划年需水量4827.48万m3,年供水量6675.46万m3。(二)建设内容。规划实施26个项目117个节水补充灌溉工程。(三)投资匡算。经初步测算,工程估算总投资约32.98亿元。计划通过争取水利发展资金灌区配套、高标准农田资金补助、政企合作及市场化投资等三种方式筹措。

第四部分:效益分析。(一)经济效益。经对目前种植农作物现状实地调查测算分析,全市100万亩高标准农田节水补充灌溉工程完成后,年可增产总量19.25万吨,年增产总收益10.1亿元。(二)社会效益。工程实施惠及全市8个县区36个乡镇42.11万农业人口,农作物单产、播种面积以及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将大幅提高。(三)生态效益。通过农田节水补充灌溉项目实施,有效提升农业节水能力,促进有限水资源节约集约使用。维护农田生态平衡,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助力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

第五部分:保障措施。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要素保障、加大科技支撑、注重宣传培训、严格督查考核五个方面。


相关文件:庆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 印发庆阳市百万亩高标准农田节水补充灌溉 工程规划(2024—2028)的通知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