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庆阳市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的通知
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根据《甘肃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党中央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部署,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工业兴市、制造强市”,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以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为主线,聚焦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聚力打造综合能源、油煤气化工、数字经济、装备制造四条千亿级产业链,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全力构建质效优先、数实融合、绿色低碳、协调发展的工业发展新格局,推动庆阳工业经济迈上高质量发展新赛道。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市石油化工、煤炭、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建材等传统产业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集聚水平不断提升。计划实施30个以上“三化”改造项目,预计总投资800亿元以上。
——高端化:重点企业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明显提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链条更加完善。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30%,省级以上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达到9家,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工业企业达到10家,超亿元企业达到50家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达到40家以上,创新型中小企业达到100家以上。
——智能化:依托“东数西算”国家工程,形成高端要素集聚平台,引导全市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到2025年,庆阳国家数据中心集群新增2.5kw标准机架30万个,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加速工业互联网发展,支持龙头企业和工业互联网平台运营单位建设行业级标识解析节点,打造5个以上工业互联网集成应用标杆,建成2—3个标识解析二级节点。重点行业大型企业主要生产线完成自动化、数字化改造,智能工厂达到5个,数字化车间达到10个。
——绿色化:产业结构调整和用能结构优化取得新进展,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绿色低碳减排能力明显提升,支持重点企业优化用能结构,推广应用绿色低碳技术,培育绿色低碳产业。建设零碳大数据产业园,有效消纳陇东乃至全省新能源资源。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耗比重达到10%,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8%,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大于全社会下降幅度,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普遍开展绿色设计,绿色产品占比显著提升,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为重点的绿色制造体系日趋完善,培育绿色工厂5个,工业节水型企业5家。
三、实施路径
(一)提升“含金量”,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改造。
1.夯实高端化产业基础。加大招商项目落地,牵引8县(区)产业格局发生根本性的迭变升级,走出一条“全资源增产、全能级增量、全链条增效”的转型升级、跨越发展之路。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深入推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发挥数字技术对传统制造业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不断提升产业和企业的品种引领力、品质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强化工业互联网、工业核心软件、工业智能云平台等新型基础能力建设,加快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装备攻关工程。
2.实施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构建政产学研用为一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和创新创客产业基地,促进产业链、价值链和技术链融通联动。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推进工艺装备改造,加快产业基础领域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等“四基”发展,全面提升核心基础零部件产品性能,重点开展石化装备、电工电气装备等领域的基础零部件攻关突破和跨行业协同创新攻关。
3.加快服务型制造转型。依托西峰、西川、和盛等重点工业园区和机械装备制造基础优势,强化上下游产业配套协作,加快形成完整的先进装备和智能制造产业链,重点在石化通用装备、新能源装备等领域集聚发展,推动装备制造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逐步形成绿色、智能、协同制造为特征的先进智能制造模式。大力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以及高新技术企业,打造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产品,增强高端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推动产业链逐步向终端市场和产品设计研发等核心方向升级。支持长荣机械、前进机械、凌云服饰等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做大做强,到2025年省级工业设计中心达到10户,生产性服务业示范企业达到5户,生产性服务业示范平台实现突破。
(二)聚焦“含智量”,推进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
1.加快数字赋能产业升级。紧扣“东数西算”核心产业、衍生产业、赋能产业,全力构建智算、智能、智产数字新业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依托算力调度服务平台和数据要素流通平台,为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提供全方位服务,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数据中心设计、施工、系统集成、运维服务等相关产业,形成以数据中心为核心的配套装备制造产业。支持庆阳石化建设云网融合与云边协同服务的“边缘计算平台”,解决数据延迟问题,满足数据安全与实时分析需求。鼓励电信运营企业与系统解决方案商、系统集成商合作,为中小企业提供产品远程监控、故障诊断、工业品发布、财务管理、人才资源、运营管理等工业微服务,帮助提升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2.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积极构建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体系,引导企业核心业务上云,推动100家以上企业上云上平台。引导企业开展企业内网IPv6升级改造,支持龙头企业和工业互联网平台运营单位建设行业级标识二级解析节点,开展基于标识服务的关键产品追溯、全生命周期管理、供应链协同等应用创新。支持“链主”企业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围绕智能传感器、设备互联、智能网关、中间件等领域,打造一批工业互联网软硬件产品,培育形成面向石化、装备制造等行业的系统解决方案。
3.加快制造过程智能化。提升核心装备和关键工序的数字化水平,加快工业级智能硬件、智能机器人等新型智能制造装备的普及运用。鼓励企业加大投资力度,对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进行智能化改造,规上重点工业企业智能化诊断咨询完成率达到30%。支持行业龙头企业与工业软件、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服务企业联合攻关,突破石油化工等行业专用工业软件的关键技术瓶颈,打造更多赋能工业设计、生产制造、生产质检、配料运输、安全管理的经典应用场景。
(三)增加“含绿量”,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
1.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积极稳妥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提升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生产体系。鼓励企业运用绿色设计方法与工具,强化全生命周期理念,推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工业产品绿色设计,探索行业绿色示范路径。推动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进行绿色化升级改造,支持企业开发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及绿色园区,推行绿色设计,引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提升工业产品节能环保低碳水平。打造零碳数据中心和产业园区示范,加快建设京东5G零碳智能物流产业园、中国能建甘肃庆阳“东数西算”源网荷储一体化智慧零碳大数据产业园、秦淮数据零碳数据中心、环县甜水堡零碳产业园。
2.推进资源高效利用。推进大宗固废在建筑材料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规模化综合利用。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加强园区污染集中治理,推动西峰、驿马、长庆桥工业园区到2025年完成循环化改造,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推动石化、煤炭、装备制造、建材等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技术装备创新和应用,助力企业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等节能服务模式,建立绿色企业形象,增强市场竞争优势。
3.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严格按照国家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督促企业开展节能技术改造,落实节能措施,推动重点用能行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明确重点传统行业主要碳排放生产工序或环节,提出降碳实施路径,加快推动重点行业能源消费减量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引导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实施节能降碳改造,鼓励工业企业对重点污染物排放量大的工艺环节采用减污工艺和设备,削减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污染物排放。开展节能诊断服务工作,实现重点高耗能行业节能监察全覆盖。
四、重点领域
(一)石油化工产业。
1.加快石化企业装置和产品结构调整,推进新产品拓展和化工产业链延伸,发展基础化工原料、合成材料生产、催化剂等,推动西峰工业园区产业链集成建设,推进石油化工产业结构由“一油独大”向“油化并举”和“减油增化”转变。支持庆阳石化全力推动工艺和装置技术改造,重点实施炼油升级改造项目,升级成品油质量,提升高附加值化工新材料产量,为下游高端新材料、专用化学品和精细化工产业发展提供优质原料。
2.鼓励重点企业以数字技术驱动业务变革,持续推进核心业务数字化。丰富企业生产管理、工艺控制、产品流向等数据,构建生产、采购、仓储、物流等分析模型,强化全过程一体化管控。推广边缘计算技术在产业中的应用,支持庆阳石化建设边缘计算平台,上线“网络+数据中心+云资源”云网融合资源服务、“技术中台+边缘平台”云边协同服务和统一基础设施运营服务,释放企业全量数据潜能。
3.有序推动石油化工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加快清洁能源替代,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从源头促进工业废物“减量化”,加快实施庆阳石化公司氢气回收利用项目。鼓励企业发展生物化工,与现有化工材料产业链衔接。聚焦天然气精深加工产业延链补链,建设天然气储气调峰、天然气提氦制氢等项目,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专栏1 石油化工产业“三化”改造重点项目 |
1.庆阳石化炼化转型升级项目,投资59亿元,新建200万吨重油裂解制烯烃项目,实现年产值220亿元。 2.同欣科技50万吨/年轻烃深加工项目,投资55.36亿元,生产丙烯、顺酐、丁二酸酐、MTBE、BDO、PBS、四氢呋喃、y-丁内酯等产品,年产值约46.19亿元。 3.庆阳瑞华天然气综合利用及调峰扩建项目,投资1.3亿元,装配日处理能力为200×10Nm3/d天然气液化及天然气提氦装置,年产值14亿元。 4.庆阳石化公司氢气提纯项目,投资0.32亿元,建设2000Nm3/h氢气提纯项目生产高纯度燃料氢气1800t/年,可实现CO2减排5786.28t/年,年产值约0.41亿元。 5.庆阳石化边缘计算平台项目,投资0.25亿元,建设云网融合资源服务、云边协同服务和统一基础设施运营服务一体化平台,提升数据安全与实时分析能力。 6.庆阳博纳汇LNG技改扩容及BOG尾气回收利用项目,计划投资1亿元,将LNG生产处理能力由日处理30万方提升至100万方,年回收BOG尾气约36万方,项目达产后年产值约6亿元。 |
(二)煤炭产业。
1.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重点发展煤炭分级分质转化利用和新型煤化工,推进炼化、煤化工与绿电、绿氢等产业耦合示范,原煤由燃料向原料转变,煤制化学品向化工新材料延伸,煤制油气向特种燃料、高端化学品等产业发展,产品附加值全面提升。
2.打造智能产业生态链,实现开拓设计、地质保障、采掘、运输、通风、洗选物流等系统的智能化决策和自动化协同运行,井下重点岗位机器人作业。完善生态环境智能在线监测、煤矿井下危险区域人员侵入智能识别预警停机、人员精确定位等系统建设,建成智慧安全保障体系。
3.煤炭清洁生产和利用能力显著提升,矿区地表环境治理与修复、煤层气智能抽采利用等新技术得到有效利用,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大幅提升。绿色开采技术广泛采用,二氧化硫、粉尘、烟尘等污染物达标排放,矿井水和煤矸石综合利用,确保企业安全稳定生产,打造形成高质量绿色矿井和绿色矿山。
专栏2 煤炭产业“三化”改造重点项目 |
1.300万吨/年煤焦化循环经济项目,投资38.6亿元,建设碳化室、捣固焦炉及配套设施。 2.焦炉煤气综合利用项目,投资11.92亿元,生产甲醇、合成氨、尿素、LNG等。 3.正宁百万吨级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研究及示范项目,投资10亿元,突破CO2捕集、管道输送与地质封存等关键技术,完成核心设备国产化定制,规模为150万吨/年的燃煤电厂CCUS技术示范项目,打造电力企业大规模CCUS样板工程。 4.龙源绿氢、绿氨及绿色硝基复合肥一体化示范项目和绿氢与煤气化耦合生产可降解塑料PGA项目,投资额630亿元,一期主要生产绿氢6万吨、绿氨30万吨、硝基复合肥20万吨,二期生产可降解塑料PGA30万吨、煤气化60万吨、绿氢3万吨、甲醇30万吨(投资包括300万千瓦风光发电)。 5.正宁煤矿疏干水深度处理站项目,投资4.6亿元,年处理能力1093万吨。 |
(三)装备制造产业。
1.抢占新一轮能源格局重构和产业革命先机,率先布局建设新能源、氢能装备制造基地,加速发展氢能制取、储运和应用等装备,加快推动氢能制储、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等装备制造零突破,尽快实施一批示范带动工程,打造氢能储能产业链。以“陇电入鲁”工程为依托,全面支持新能源装备制造项目建设,引进新能源核心装备制造头部企业落地,打造风电、光伏全产业链设备制造基地。
2.以“高端引领、数字驱动”为主线,聚焦重点领域,布局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产业创新综合体。培育智能制造新模式,支持信息技术(IT)网络与生产控制(OT)网络融合互通,鼓励石化通用装备、电工电器装备、新能源装备、氢能储能装备等高端装备企业拓展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业务,增强系统解决方案供给能力。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应用,鼓励标杆企业搭建物联网、云平台,延伸发展智能化“产品+服务”。
3.推广绿色基础制造工艺,加快绿色技术在产品研发设计、加工制造、销售服务及回收利用等产品全生命周期应用。鼓励重点企业加快装备制造清洁生产步伐,推广应用余热余压回收、水循环利用等清洁高效生产工艺,促进生产过程中废物和资源循环利用,积极建设绿色工厂,提升绿色工艺应用,提高行业绿色制造水平。
专栏3 装备制造产业“三化”改造重点项目 |
1.易事特环县“东数西算”装备制造一期项目,投资20亿元,生产数据中心成套产品(机柜、高压直流、通道组件、列头柜、配电柜、精密空调、UPS等)、储能PCS、电池Pack、储能系统,形成以高端电源、制冷设备、智能微模块、储能核心模块等为核心的高端数字能源装备。 2.远景能源庆阳智慧储能系统制造基地项目,投资2亿元,新建年产1GW智慧储能系统设备,配套建设磷酸铁锂储能系统生产厂房、测试中心,年新增产值约6亿元。 3.上海寰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钒液流电池钒电解液生产线及共享储能电站项目,总投资约35亿元,分两期建设,一期、二期规划建设容量均为120MW/480MWh。 4.天能储能环县天华磷酸铁锂+铅炭电池项目,总投资约30亿元,为陇东直流配套新能源项目配储电站,计划建设规模为600MW/2400MWh。 5.中钠储能锂电池及储能生产项目,投资3亿元,分两期建设,一期建设2GWh储能生产线、0.3GWh锂电池Pack生产线;二期建设0.4GWh钠离子电芯生产线。项目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3亿元以上。 6.庆阳三一风电智能制造项目,投资4亿元,新建年产300套大兆瓦、新材料叶片制造生产线及配套基础设施,年新增产值约5亿元。 7.庆阳超芯电线电缆生产项目,投资10.4亿元,年新增产值6亿元。 8.长荣机械“移动式导热油加热橇”专利产品的推广应用及技术提升改造项目,投资0.15亿元,研发120KW、280KW、400KW、600KW、800KW油井清蜡系列产品。 |
(四)农(畜)产品加工业。
1.坚持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产品高端化、品质特色化、营销一体化为发展方向,重点提升农(畜)产品加工、特色果蔬加工、特色酿造加工产业链水平,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
2.全面推广以互联网、物联网技术为支撑的产品溯源系统。发挥农畜产品加工业优势,引导龙头企业建设智能工厂,实施“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提高农畜产品加工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3. 鼓励重点企业建设绿色加工基地,推广应用先进清洁生产和节能降耗技术装备,改造提升现有生产工艺,建立副产物收集、运输和处理渠道,提高秸秆、果蔬皮渣、畜禽皮毛骨血等加工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水平,打造农业全产业链绿色发展模式。
专栏4 农(畜)产品加工产业“三化”改造重点项目 |
1.甘肃西峰制药有限公司整体搬迁项目(二期),投资4.5亿元,年产值30亿元。 2.庆阳同泰神州中药饮片生产项目,投资0.89亿元,建设符合GMP要求的现代化中药饮片生产线(生产线采用微机控制),年产值1.5亿元。 3.嘉仕乳业全自动化智能车间及绿色节能改造项目,投资400万元,年产值3亿元,湿法车间增加四套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处理车间、浓缩车间、喷粉车间以及CIP车间无人化管理;整体水处理系统改造升级。 4.甘肃圣越农牧包城孵化中心,投资0.78亿元,开展恒温、恒湿、恒压系统自动控制改造,增加新型全流程自动化、智能化设备设施,生产效率提升40%。 5.秦直乳业万吨羊乳湿法生产线建设项目,投资0.49亿元,增加回水再利用系统等附属设施,投产后预计年产量20万吨,产值1.5亿元。 6.华池县甘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沙棘综合利用二期建设项目,投资0.59亿元,年产值0.5亿元。 7.庆阳正大30万头生猪屠宰厂建设项目,投资1.35亿元,年产值8亿元。 |
(五)建材产业。
1.新型建材研发和应用得到有效突破,装配式建筑建材设计支撑水平明显提升,装配式建筑和智能建造占比显著提升。培育发展以装饰石材、新型墙体材料和节能保温材料、化学建材等产品为方向的新型建筑材料产业。在工艺优化、过程控制、质量控制、节能减排及安全生产等方面,组织实施一批具有带动性和示范性的项目。
2.推进建材行业数字化改造、服务化升级和融合化改造,深化行业数据采集分析、窑炉优化控制等信息技术应用,提升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引导企业加快建筑材料制造窑炉系统、磨粉加工等智能控制技术应用,推动企业工序用能设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上云用云。
3.严格落实产能置换政策,坚决遏制违规新增产能。新扩建混凝土制造等项目安排布设在工业园区。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改造关停砖瓦轮窑企业,推动砖瓦行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支持建设能效水平较好的水泥窑、墙体材料隧道窑无害化协同处置固废项目,提升建材产品固废利用水平。
专栏5 建材产业“三化”改造重点项目 |
1.甘肃启程德瑞年产100万㎡保温一体化板项目,投资0.34亿元,上线全自动保温一体板等设备,年产值1.2亿元。 2.庆阳茂昌弘干粉砂浆二位一体建设项目,投资1.8亿元,年产特种砂浆30万吨/年、聚合物添加剂约3万吨。 3.甘肃振海塑业合水县扩建年产10万吨废旧塑料回收再生产项目,投资1.5亿元,年回收再生产原料由1万吨扩大到年回收再生原料10万吨,产值3.8亿元。 4.甘肃蓝洁环保合水县工业固体废弃物再生综合利用项目,投资1.2亿元,年累计消耗岩屑废弃物35万吨,固废煤矸石8万吨,产值0.4亿元。 5.华池县年产8000万块新型环保砖建设项目,投资0.15亿元,改建利用煤矸石及钻井废弃水基泥浆等大宗固废年产8000万块新型环保砖生产线1条。 |
五、推进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市强工业工作专班负责“三化”改造工作,研究解决“三化”改造中的重大问题。各县(区)、市直有关部门及重点工业企业要切实加强组织,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全力推动“三化”改造工作落地见效。
(二)落实扶持政策。认真落实国家、省级产业政策,引导企业争创绿色工厂、智能工厂,支持企业在技术改造、创新研发、品牌创建、试点示范等方面转型发展。争取国家、省级奖励支持,提升企业开展“三化”改造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强化项目支撑。各县(区)、市直有关部门要立足我市石化、煤炭、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建材等传统产业,持续谋划论证“三化”改造项目,以项目建设促产业转型,严格把关新建项目,提高项目质量和水平,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保障按计划完成改造任务。
(四)完善平台建设。认真落实《关于深化工业园区(集中区)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加快园区循环化改造步伐。引导产业发展、市场监管、要素保障、生产服务等相关资源汇聚工业互联网平台,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五)构建安全体系。加强工业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提升产品应用安全水平和智能工厂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支持搭建智能产品及装备信息安全测评平台。推动工业防火墙、访问控制等工业信息安全产品在传统产业的应用推广,提升信息安全防护能力。
Word版本下载:庆政办发〔2024〕9号.doc
PDF版本下载:庆政办发〔2024〕9号.pdf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