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促进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的提案”办理情况的答复
尊敬的张和先委员:
首先感谢您对庆阳科技创新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在政协庆阳市五届四次会议期间所提的《关于“促进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的提案》已收悉,经过调查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促进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采取的措施
近年来,我市全社会研发投入保持增长势头,累计达到6.55亿元,2018年-2021年分别为0.48亿元、0.78亿元、1.74亿元、3.55亿元,投入强度分别为0.07%、0.1%、0.23%、0.4%。全市研发人员增加到2047人,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0.52件,科技进步贡献率上升到51.23%。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优化研发创新环境。先后制定出台《庆阳市关于支持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支持研发创新的政策文件20多个,出台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研发创新平台认定管理办法5个,制定科技支持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生态产业发展等实施方案3个,进一步完善了全市科技创新政策制度体系,为研发创新提供了坚强的政策支撑。
二是实施研发创新项目。坚持把实施科技计划项目作为推动技术攻关和研发创新的主要手段,围绕数据信息、石油化工、新能源、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重点产业领域,征集技术需求150多项,梳理出“卡脖子”技术清单,建立了科技项目储备库。积极汇报市政府取得支持,从2021年开始恢复启动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工作,两年来共安排800万元资金,通过专家评审立项支持217个市级科技计划项目,为全市研发创新活动提供了坚强的资金保障。
三是激发研发创新活力。建立了持续稳定的科技创新奖补机制,年均争取省级科技奖补资金1500万元以上。先后汇报市政府核发市级科技创新奖补资金771万元,对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星创天地及500多名科技工作者和专利权人进行了表彰奖励。同时,认真贯彻执行支持研发创新优惠政策,落实研发经费加计扣除、技术开发合同抵扣增值税等激励政策,两年来衔接税务部门共为72家企业减免研发经费加计扣除税费7800万元,免征增值税11万元,有效激发了研发创新活力。
四是搭建研发创新平台载体。创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认定国家级星创天地、野外观测研究站各2个,成功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和省级创新性城市,获批建设省级农业科技园区7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各1个,认定省级众创空间、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各3个、企业技术中心2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孵化器、星创天地、引才引智基地、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各1个,认定市级工程技术中心17个、星创天地15个、众创空间6个、科技企业孵化器3个、重点实验室2个,为研发创新提供了多样化平台保障。
五是壮大研发创新主体。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5户,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21户,科技型中小企业72户,形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型企业梯队。获得省级科技奖励18项,年均转化科技成果20余项,2022年前9个月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11.7亿元。培育出了瑞华能源、西峰制药、长荣机械、庆环肉羊制种、居立农业公司等一批研发实力较强的企业,研发出了膜技术提取氦气、冠心康颗粒、对幢气流干燥机、指纹安全防盗门、种羊胚胎移植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开发了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特色产品。
六是引培研发创新人才。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先后与同济大学、兰州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20多家院校签订了院地科技合作协议,与陇东学院签署了共建专家工作站合作协议。创建了省级引才引智基地,引进外国专家70多人次,高层次科技人才300多人次,培育产业领军人才77名,科技创新人才60名,创业导师27名,知识产权专业人才18名。庆环肉羊制种公司引进的澳洲戴维德博士荣获甘肃省人民政府“敦煌奖”并成功入选中国政府“友谊奖”。
二、全社会研发投入存在的问题
一是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2016年-2020年市本级财政未将市级科技项目经费纳入预算,连续5年未组织实施市级科技项目。市级科技计划项目2021年才恢复且经费有限,县(区)财政对科技项目投入较低,总体上对全社会研发投入的引导撬动作用不大。二是研发机构和人才队伍偏少。全市目前没有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仅有2所高等院校,4个市属科研机构,均驻在西峰区,各县(区)均没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基层科研力量严重不足。全市有研发活动的单位有35个,研发人员仅2047人,其中全时研发人员仅815人。三是研发创新体系不够完善。全市目前国家级研发创新平台仅有4家,省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研发创新平台的规模数量和其他兄弟市州比还有较大差距。缺乏完备的科技大市场,从事研发创新、技术交易、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等服务的机构数量偏少。
三、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坚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把握省市强科技行动等战略机遇,聚焦我市重点优势产业,不断优化创新环境、丰富创新平台、培育创新主体、加快成果转化、完善创新体系,落实各类科技项目和奖补资金,积极引导全社会加强研发创新,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我市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是持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落实和完善国家、省、市关于科技投入的法规政策,确保财政对科技创新尤其是研发活动的投入保持稳定增长。争取设立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投入力度。加大市、县两级财政科技投入预算,各级财政盘活存量资金重点用于科技创新发展,积极衔接财政部门将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重点保障,力争2025年底前实现全市财政科技经费支出翻番。
二是加强研发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做好研发人才“引、培、用、留”等环节工作,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和创新平台建设,采取多种渠道和方式引进研发创新人才,充实我市研发机构和人才队伍。积极开展与高校院所联合培养人才工作,着重充实基层一线力量,培养一支专业精通、结构合理、后劲较足的研发人才队伍。用好现有人才,充分发挥已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外国专家等传帮带作用,在科研项目等重点工作中大胆起用中青年人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落实《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推动实施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持有技术股权、营业利润按比例奖励等制度,兑现各级人才政策待遇,营造良好的拴心留人环境。
三是优化完善研发创新服务体系。加快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推进庆阳科技大市场建设,打造一批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和引才引智基地等创新平台,培育一批专业化研发创新服务中介机构和技术经纪人等创新服务人才,提升全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效能。指导各类创新主体与高校院所、金融机构深入开展“产学研用金”合作,推动一批科技成果落地产业化,促进重点特色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以研发创新带动全市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庆阳市科技创新发展建言献策!
庆阳市科学技术局
2022年9月20日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