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对政协四届四次会议第235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市卫生健康委办公室 责任编辑:年生义 发布时间:2020-12-03 17:20:03 【字体:

尊敬的孟立峰委员:

首先感谢您对全市中医药事业的关心与支持。您提出的“关于弘扬岐黄文化、发展我市中医药产业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特别是今年初在全国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在参与治疗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医药方剂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同时让中医药在全球疾病救治中大显身手,中医药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不断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随着全国、全省中医药大会的逐级召开,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实施意见》等指导性文件的出台,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庆阳是中医鼻祖岐伯的诞生地,是岐黄中医药文化的发祥地,医学巨著《黄帝内经》的成书地,历史积淀厚重,文化源远流长。近年来,我市中医药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人大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引,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和《甘肃省发展中医条例》,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实施“三名”战略,通过强基础、建机制、提能力、创特色,推动了中医药工作持续快速发展。以建设“甘肃省中医药工作先进(示范)市”为抓手,充分发挥“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全国岐黄文化传承基地”的品牌效应,唱响“岐黄故里、养生圣地”主旋律,积极实施岐黄中医药守正传承创新工作,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健康庆阳建设、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强化政策支持,推动中医药产业事业发展

市政府研究制定了《庆阳市中医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医药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岐黄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庆阳市贯彻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庆阳市十三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等多项扶持政策,将中医药发展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从项目、资金、能力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发展扶持力度,推动中医中药产业发展。

二、强化能力建设,推动服务质量提升

1.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2016年我市率先成立了副县级建制的市中医药管理局,核定编制5名,负责全市中医药事业发展及落实中医药重大政策等各项工作。庆城县成立了正科级建制的中医药管理局,其它7县区均设立中医股;县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疾控机构都成立了中医管理科,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建设能力提升项目有序实施,并全部设立中医管理服务科室或病区。市、县中医院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市中医院整体搬迁投入运营, 7县中医院均实施了新建改建,常用诊疗设备配备齐全。8县区综合医院均创建加挂中西医结合医院牌子,设中医科和中医病区;多数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融中医文化与特色为一体的中医馆,做到了硬件建设、内部装修、文化宣传、人员配备、业务开展“五统一”。标准化村卫生室全部达标,中药柜等设备配备齐全,中医适宜技术开展较好,群众获得感、满意感强。

2、人才队伍持续加强。按照庆阳市“人才工程计划”,支持中医药机构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填补人才短缺问题。发挥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岐伯故里特色优势,将中医药人才培养纳入培养规划中。以四级师承教育、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类全科医生培训作为重点,切实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中医药师承教育600人学成出师,171人正在培养。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培训1500余人次。有7人被纳入国家中医特色骨干人才及中医护理人才培养项目。认定9名省级名中医,56名市级名中医、31名省级基层(乡村)名中医,认定庆阳市三代以上中医世家17家。组织开展中药炮制技能大赛,中药辨认,穴位识别知识竞赛、病例评比等活动,基层医疗机构开展针灸、中医适宜技术大赛活动。

3、服务能力全面提高。制定实施《庆阳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意见》,建成1所三级甲等中医医院,7所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建成8个“甘肃省中医药工作先进(示范)县”,先进(示范)市创建工作全面启动。建成1个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2个全省乡村医生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基地,1个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全国示范单位。市中医院血液病科被列建为西北地区唯一“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建设单位”,建成2个国家级重点中医专科,20个省级重点中医专科,68个市级重点中医专科(专病)。建成2个省级二级中医药科研实验室,3个国家级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114所市级中医特色乡镇卫生院,613所市级中医特色村卫生室。县、乡、村及社区医护人员普遍掌握了15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和6项食疗保健技术。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项目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覆盖率达100%。

三、强化产业培育,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1.中药材产业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市政府出台了《庆阳市中医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立足区域中医药产业优势和发展基础,从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精深加工、仓储营销、品牌认证、技术指导等方面,统筹推进中药材种植、加工、流通、科研及健康医疗、养生旅游等产业发展,确保了各项扶持政策有效落实。各县区制定出台了相应中医中药产业发展配套文件,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有效推动中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2.中药材标准化生产步伐加快。按照建基地、稳面积、定标准、增效益的工作思路,引进国内中药材加工流通企业,积极推行“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业。截至目前,全市8县区种植柴胡、丹参、黄芪、黄芩、生地、紫苏、白芍、牛蒡子、香紫等30多种特色中药材近30万亩,年产量10万吨,产值8亿元;打造庆城-华池-环县、宁县西区-西峰-镇原、宁县南区-正宁3个10万亩中药材种植片带;镇原县、华池县、宁县建设3个5万亩以上的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大县;镇原县、华池县打造2个中药材规范化绿色生产示范村,培育10个规模大、示范带动好、规范程度高的新型中药材生产经营组织。全市建成中药材试验示范点8个、示范面积1.5万亩。

3.中医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着力发展中药材产地初加工。以柴胡、黄芪、丹参、牛蒡子等中药材为主打品种,积极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发展中药材基地初加工。市内16家药品生产、加工、营销企业年产值8亿元,经济效益可观。其中:发展势头较好的企业如镇原县甘肃天欣堂医药有限责任公司投资1.62亿元建成两座中药材成品库、药材库;华池县恒烽中药材苗林有限公司投资1900万元,新建加工、营销基地。西峰制药年总产值5.4亿元,主要产品“补肺丸”、“妇可靖胶囊”、“复方伤痛胶囊”年均产值达到1亿元以上。甘肃益尔年总产值0.3亿元,主要品种热炎宁胶囊、茯蒲洗液、鹿丹芪胶囊等销路广阔。通过实施技术改造,促进产业升级,推动我市中药材企业由小、散、弱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与省内外知名药企的对接联系和沟通,引进大中型生产加工中药材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推动产业发展。应用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和新技术手段,开展中药产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等专项行动,形成中医药产业发展增长极。探索利用“互联网+”协同新模式,推进中药材企业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战略管理和市场营销能力。

4、中药创新研发及临床基地建设顺利推进。建立了与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省中医院、陇东学院的技术协作,依托企业(西峰制药)成立中药片、饮、剂深度开发研究中心,鼓励符合中药特点的新技术应用,推动中医药创新发展。组织市内有实力的药品企业,开展中药配方颗粒生产设计、提取质量控制等多个环节关键技术研究,支持临床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创造一批疗效明显、质量可控、服用方便的现代中药品种,提升我市中医药临床科研基础条件。市中医院开展循证医学能力建设,加强对疑难重大疾病和临床诊疗等中医特色优势病种研究,提高了中医药临床科研的整体水平。

四、强化宣传引领,推动传承创新推介 

1.中医药文化氛围逐步凸显。依托“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全国岐黄文化传承基地”名片,打响“岐黄故里、养生圣地”文化品牌。依托庆城县马嵬驿景区、岐伯圣景、《黄帝内经》千家碑林、岐黄文化博物馆等,探索出发展以中医药文化传播和体验为主题,融中医疗养、康复、养生、文化传播、旅游为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新模式。依托庆阳市岐黄文化研究会等民间组织力量,全市中医药文化产业良性运作和中医药文化产品推介进展顺利,并推出了一批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中医药品牌,逐步形成集中草药种植、陇药生产、岐黄养生、中医保健等为一体的岐黄中医药文化产业链。

2、中医药文化传承逐步推广。进一步利用庆城县岐伯出生地、甘肃正宁黄帝文化景区、西峰区小崆峒民俗文化村岐伯祠等与岐黄文化有关的遗址、胜迹、地名和山川,围绕黄帝文化、医祖岐伯、《黄帝内经》、民族医药古籍等领域,打造中医文化研究平台,发掘具有地方特色的诊疗技术,重视确有疗效的民间中医诊疗技术和方法的收集、整理、研究,加大对传统养生保健技术的挖掘、整理、继承、创新工作力度,医疗机构从事中医药事业专业人员定期与省内外中医院校、科研机构交流协作,学习针刺、艾灸、推拿、拔罐、足底按摩、采耳、药膳、药浴、药物外敷以及传统医疗体育气功如太极拳、太极剑、八段锦、真气运行法等,定期组织太极剑、太极拳交流大赛,逐步完善拓展项目,筹办全国岐黄健身运动会。推广开发中医药养生和中医适宜技术,面向社会公开播放《医祖岐伯》等中医药文化电视专题片,开设中医药养生广播专栏、报纸专栏,宣传中医药养生知识,助推中医药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感谢您对我市中医药工作提出的建议,并欢迎继续关心支持全市卫生健康事业,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