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舍里的“妈妈” 校园中的“爸” 368个“住校娃”———显胜实验学校里的“留与守”
在西峰区最偏远的显胜乡,有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显胜实验学校。795名学生中,留守儿童超过60%。今年秋季开学,368名学生住进学校。天气渐凉,求学路长,9名坚守乡村教育的生活老师,如父母、如朋友,成了孩子们成长路上最温暖的那束光。
周二下午下课,二年级的晓雪因为肚子疼哭得小脸通红。负责二至五年级女生寄宿生活的老师芮丽芳焦急地问清孩子原因后,立即联系了家长。一杯热水下肚,晓雪渐渐舒缓过来,不一会儿就在生活老师办公室里有说有笑。住校不到两周,这个七岁的孩子已经学会了不少事。
芮老师从事寄宿管理已八年。她坦言,在这所留守儿童占多数的学校,比起身体不适,更常见的是孩子情绪的突然波动:“女生的心思比较细腻敏感一点,我会经常捕捉发现学生的一些情绪问题。比如上一周学生都休息了,有一个学生哭着说奶奶要到城里去看管弟弟,一学期都不回来。我就及时把她的情绪安抚好,然后立马给家长打电话,给她的奶奶提醒说要经常回家看看这个学生,不要让孩子感受到家庭温暖的空缺。”
寄宿学生在校的24小时中,除上课时间,其余时段全由生活老师负责。几点吃饭、几点活动、几点洗漱、几点睡觉,这些安排事无巨细地贴满了生活老师的床头,但他们的付出远不止表格中的条条框框。
李雪燕老师负责高年级女生的寄宿生活,每天晚上,她都会等学生下晚自习后,和她们一起洗漱、陪她们一起聊天。这些夜晚的谈笑中,有烦恼、有疑惑,也有青春的答案。
显胜实验学校六年级学生武怡玲说:“我现在已经住校六年了,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也很想家,也想回去,有时候也会哭,但老师和同学们都陪伴着我,这让我心里很温暖。”
该校9名生活老师中,工作时长最长的16年,最短的也超过3年。许多老师陪伴孩子走完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对多数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来说,生活老师亦父亦母、亦师亦友。
“明年我就要进入高中了,我会怀念我在这里的七年时间,也会怀念我的同学们和老师们,尤其生活老师高老师,平时遇到什么不好的事情,我会向他寻求帮助,他也会及时地开导我,让我逃离被问题所苦恼的那种状态。”显胜实验学校初三学生韩镇文说。
晚上九点,校园逐渐安静,生活老师打着手电一间间宿舍巡查,督促孩子们入睡。检查水电、夜间巡校,他们是这所学校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人。
显胜实验学校建校56年,是显胜乡唯一一所义务教育学校,承担全乡8个村的教育任务。今年新学期,新生人数再减少超过50人。在校学生近800人,超过六成为留守儿童。
显胜实验学校副校长唐正理说:“这些孩子在情感、心理上比较脆弱、敏感,平时不论是科任老师和生活老师,都需要特别关注。学校每月给寄宿生过集体生日,学校领导同他们一起就餐,心理老师作专题心理辅导,生活老师就像父母亲一样,从各个方面给予孩子关心、关注、帮助,照顾他们,让他们在有温度的关爱中阳光健康地成长。”
在显胜实验学校,每晚的走廊里都有生活老师轻轻的脚步声和手电的微光。他们不只是管理者,更是368个孩子梦中的守夜人。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只有日复一日的洗漱叮嘱、深夜盖被、悄悄话的倾听。这些孩子或许得不到父母时常的陪伴,却在这里被另一种温柔接住。教育,不只在课堂,也在每一夜亮灯的窗户里。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