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息 演出不停——记镇原县皮影艺术家王进礼
他就是甘肃省民间艺术家、庆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镇原县临泾镇席沟圈村72岁的皮影老艺人王进礼。
从1965年起,王进礼就与八名能拉会唱的当地戏迷办起了临泾镇皮影戏班子,一干就是52个年头。如今他仍奋斗在皮影事业的岗位上。
王进礼祖辈有着传承文化艺术的优良传统,父亲在当地耍社伙、唱戏,样样在行。在父亲的熏陶下,王进礼自幼拜师庆阳秦剧团刘正中、镇原六一剧团刘正明、王生华学习唱腔,拜师镇原绘画名人祁恩富学习雕刻技术,学会并掌握了秦腔、眉户戏的唱腔艺术精华和高超的刻制技术绝巧。皮影戏的操作授传于焦存和等几十位老艺人,在武戏上双手能挑四个皮人作战转身对打、骑马对打等50多个动作。
60年代中期,当时的镇原县经济贫困,农村文化事业十分落后,全县仅有六个马车电影队,年承担24个乡镇的放影工作,每个村有时一年看不到一场电影。王进礼看到眼里,急在心上,四处奔跑,打听得知平凉泾川有人出售旧的皮影道具,他便东凑西借了300元买回了皮影戏箱。当时农家点的是煤油灯,皮影戏也叫灯影子。从此,他的灯影戏就在周围传开了,不到几天的时间,周围几十里路村庄的农民都来请他唱戏。为了满足群众愿望,王进礼制定了演出计划,以公益为出发点,服务农民,方便群众,每晚只收1.2元的煤油灯费用。
过去由于交通不便,山路较多,崎岖难走,上山爬坡是王进礼经常遇到的事,肩挑一担皮箱步行一次就有几十里甚至近百里,他双肩磨出血痕,脚上磨起了水泡,但他从来没停止皮影戏的演出。遇到天阴下雨,他就在破烂不堪的旧窑洞住几天;冬季冒着零下几十度严寒,腿脚冻肿了,也要为群众演出。一次天下大雨,王进礼在行走的路上,一不小心从高山顶上滑到了半山腰,腿脚都扭伤了,几根肋骨严重损伤,在医院治疗了一个星期,病还没好,他便偷偷地跑回了皮影队。
王进礼是上门女婿,家庭人多十分复杂。为了皮影事业,他顾大家忘小家,经常和家里人闹矛盾,家务活重活多数干不上,遇到难事就给家人说些好话,得到家里人的谅解。90年代以前皮影戏在农村走红了几十年,90年代以后,由于家家户户通了电,电视普及、电影市场扩大、秦剧团的恢复发展等给皮影市场带来新的变化,皮影事业开始走下坡路,由盛而衰,濒临消亡。为了保证皮影事业健康发展,2005年他又增加了木偶戏的演出。
王进礼是庆阳市小曲传承人,演出之余,他传承整理《四贤册》《百子图》《九沟桥》等历史剧本60多本。
王进礼还把培养皮影传承人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已培养徒弟近百名,有的在大型秦剧团演出、有的在民间红白丧事中为群众演出。他的雕刻皮影已销售全国,好多销售到韩国、朝鲜及新加坡。
50多年来,王进礼的皮影、木偶戏共演出4000多场次,观众达50多万人。1976年他参加了庆阳地区皮影戏调演,1983年参加了全区传统皮影及木偶戏调演获得优秀奖。他所演出的秦腔、眉户、陇东道情等地方小曲戏种曾多次受到上级党组织的表彰和奖励,被授予甘肃省民间艺术家和庆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光荣称号。
王进礼的皮影戏箱由最初的几百元增加到现在的二十多万元,钱没挣下,投入越来越多,家里反而变穷了,但他从不后悔。他表示,为弘扬王符故里民族文化艺术,他将继续振作精神,一鼓作气,带领同伙们把皮影事业传承下去,让逐渐消失的皮影事业重心振作起来,他会活到老演到老。他的决心是,生命不息,演出不停!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