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原:妇联“四个一”模式探索一条可复制可操作的妇联组织改革之路
伴着六月的最后一抹暖阳,踏着妇联改革奋进的旋律,镇原县基层妇联组织改革落下了帷幕。
“基层妇联组织改革是一项新事物,没有成型的东西可以复制,在上级妇联的有力指导下,我们不断地学习、探索,寻求最适合的改革工作方法......”县妇联主席李兰珍在谈到如何推进改革这样说。
截至6月30日,全县19个乡(镇)、215个村、5个社区妇联组织改革工作全面完成。共选举产生新一届乡(镇)妇联主席19名、副主席89名、执委580名,村(社区)妇联主席220名、副主席650名、执委3300名。这一串数据,得益于县妇联探索构建的“四个一”妇联改革模式,有效解决了基层妇联组织上大下小的“倒金字塔”问题。
强化组织领导,拧成“一股绳”
市委办《关于推进乡镇(街道)、村(社区)妇联组织改革的实施方案》下发后,县妇联及时汇报县委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县委办转发了《县妇联关于推进乡(镇)、村(社区)妇联组织改革的实施方案》,以指导乡(镇)、村(社区)妇联改革工作。并结合全县实际,成立了全县基层妇联组织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镇原县乡(镇)、村(社区)妇联选举工作参考手册》,扎实推进全县基层妇联组织改革选举工作。各乡(镇)党委分别召开妇联改革工作动员会(工作会或推进会),安排部署乡(镇)、村(社区)妇联改革工作,明确了改革的时间表、任务书,充分发挥全县各级党委、妇联组织的联动作用,上下协作、齐心聚力,拧成“一股绳”推进妇联改革。
抓点示范先行,探索“一条路”
按照“先行试点、示范带动”的工作思路,确定屯字镇、平泉镇为全县乡镇、村(社区)妇联改革工作试点乡(镇),集中利用15天时间,在摸清村情现状、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专题召开党委会议,制定下发具体工作方案,成立了由党政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村(社区)妇联组织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每村选派由联村领导协调抓总、联村干部跟进包抓的专门指导组,采取“六个着力”工作法(即:着力抓责任落实,着力抓政策宣传,着力抓选人关口,着力抓源头预防,着力抓程序操作),协调推进各个环节工作,形成上下贯通、左右并联的工作形态,探索出了一条可操作、可复制的镇原基层妇联组织改革模式。
严格选举程序,用好“一根线”
工作中,始终坚持把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作为主线贯穿妇联改革全过程。按照“12345”工作思路,即:召开一次大会(召开一次乡镇、村(社区)妇女代表大会)。把握两个关键(把握代表人数,乡镇不少于70人,村(社区)不少于50人;把握执委人数,乡镇不少于30人,村(社区)不少于15人)。注意三个细节(宣传动员、推选代表、执委选举)。实施四个步骤(召开宣传发动会;代表公示;妇联执委候选人公示;执委、主席、副主席选举)。做好五个后续工作(做好选举材料的归档整理工作;做好落选人员的思想稳定工作;做好新老班子的交接工作;建立健全改革后妇联组织运行机制;及时开展新上岗人员的培训工作),强化措施,扎实推进,使改革各项任务落到了实处,做到了政策不含糊、标准不变通、步骤不缩减、资料不漏项。
整合各类资源,织密“一张网”
始终坚持把织密乡镇、村(社区)妇联组织网络,夯实妇联组织基础作为改革的重点,把依托行政区域设置妇联组织与依托行业、协会和妇女集中的场所等设置妇联组织结合起来,把妇联组织覆盖拓展到区域内的所有行政事业单位、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等领域,提高了乡镇、村两级妇联组织的区域统筹能力,提升了妇联组织和妇女工作的影响力、凝聚力。同时,把基层的女能人、女带头人、女先进典型等各行业先进女性、优秀女性纳入乡、村两级妇联组织,担任兼职副主席或执委,推动妇联组织纵向覆盖到村民小组、文化广场和兴趣小组等妇女生活的最小单元,织密了妇联基层组织网络,妇女工作的触角延伸到了“神经末梢”,形成了妇女群众工作妇女群众做的生动局面。
“以前村妇联是单枪匹马干工作,业务量大,盲点多,这下壮大了妇联工作力量,彻底改变了以前的状况,“会改联”是村级妇联组织的一次大换血,这下依靠执委会,村上能干很多的事情。”屯字镇下孙村党支部书记李德权这样说道。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