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金钥匙”打开致富门——西峰区激发基层党建活力助推小康西峰建设纪实
在西峰区显胜乡岳岭村,一支党员志愿服务队时常活跃在村组道路、田间地头,带头参与环境卫生整治,化解矛盾纠纷,组建广场舞队……村支书刘建中介绍,正是有了这些能说会道、还热心公益的农民党员,岳岭村面貌才焕然一新。
岳岭村生活面貌改观,只是西峰区农村基层党建助推发展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西峰区坚持将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创新实施“四大工程”,为全区脱贫攻坚奔小康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加强队伍 凝聚小康西峰发展合力
今年,什社乡新兴村有了大变化。旧村庄、涝坝、27间土房子摇身变成了正在建设的96间门面房;2公里村组路终于修通,方便了22户村民出行;7月份将开工建设的村级文化广场也在紧张筹建中。
新兴村的变化得益于在村“两委”换届选举中注入的新鲜血液。“一村一名农民大学生”工程培养对象,1986年出生的郑学敏被推选为党支部书记,市人大代表、致富带头人刘明文担任村委会主任,同时,还吸纳了一批年纪轻、学历高、素质强的党员、致富带头人,增强了村“两委”班子的整体功能。
今年以来,西峰区结合村“两委”换届,大力实施“好人治村、能人强村”战略,通过“选、挑、换、配、留、派”等措施,先后将589名政治素质好、办事公道、廉洁奉公、致富带富能力强、群众认可的优秀人员选配进村“两委”班子,评选表彰优秀大学生村官10名,采取“五个一”措施,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14个,为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15名,进一步选优配强了基层党组织的骨干力量,增强了班子整体功能。
同时,围绕“四化”标准,让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呈现出了年纪轻、学历高、能人多、素质好四个特点,使全区村干部中首次出现了大学本科学历,为村干部选配注入了强心剂,新产生的村干部中本科学历5人,大专学历38人,致富带头人达到了135名,实现了村村都有致富带头人的新气象。
筑牢“堡垒” 夯实小康西峰发展基础
走进后官寨镇赵咀村,便民服务大厅、标准化卫生所、幼儿园、日间照料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齐全;党建活动室里,档案资料有序归整、党员学习笔记及心得体会收集整齐,80英寸的大屏幕上展示着各级重要会议精神、学习安排通知等信息,露天电影院播放着红色电影。
今年以来,西峰区新建改建李岭、冉李等村级活动场所14处,创新植入村史馆、乡愁记忆馆等具有正能量的元素。各乡镇基本完成了小食堂、小文体室等“五小工程”,为乡镇干部创造了一个温馨舒适的工作环境。同时,按照“打造党员信仰中心”要求,启动建设11个标准化村级活动场所,翻开了农村党建的新篇章。并把每周二下午确定为“主题党日”,创新开展了“四个走遍”、“党性锤炼日”、“五个带头”等活动,严格落实了“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基本制度,各级党组织的党内政治生活得到全面规范。
“党建阵地建设好,就要发挥作用。”赵咀村村支书余志华说,赵咀村利用“互联网+”模式、乡镇开设的“口袋党校”微信学习平台和覆盖镇村组三级的“金字塔”型舆情信息传递体系,向党员提供了简明易懂的党建知识,帮助党员了解最新政策和热点话题,改善了流动党员学习时间、地域限制的不便,解决了流动党员学习教育难的问题。
同时,建立健全村级办公经费和村组干部报酬正常增长机制,村干部年报酬增加到2万元,组干部年报酬增加到3600元,村级办公经费提高到2万元,充分调动了村组干部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全面落实离任村干部生活补助制度,解决了村干部的后顾之忧。2016年,西峰区总共为离任村干部发放生活补贴76万余元。“从去年开始,我每年都能领到4000元的村干部报酬,待遇上得到了提升,生活有了保障。”村支书余志华说。
支部引领 增强小康西峰发展活力
近日,彭原镇五郎铺村年近60的耿巧玲心里乐开了花,腿部患有残疾的她没想到自己在家里就挣到了钱。耿巧玲告诉笔者,短短15天时间,她靠栽植辣椒挣了1200元钱。
耿巧玲挣到钱得益于村支书杨正茂外出考察学习后,今年,村“两委”班子在全村流转土地240亩,按照“集体流转土地、统一规划、连片种植”的发展模式,成立的庆阳丰果果畜农民专业合作社,让村级集体经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以前,村民‘重栽轻管’是阻碍五郎铺村富民产业发展的问题之一,杨正茂说:“合作社的成立,既壮大了集体经济,也增加了群众收入,方便服务了群众。”
西峰区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为运行模式,利用村党支部、村委会、村组集体经济组织的组织优势,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作用,形成了“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趋势。
今年以来,西峰区大力实施能力素质提升工程,采取举办培训班、赴外考察、现场观摩等方式,对村党组织书记、大学生村官、第一书记进行集中轮训,提高了引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和水平。并全面推行“三包三联”和党员“1+N”帮带模式,带动发展苹果、樱桃等基地18处6800多亩,建成规模以上养殖场13处,为4865名群众创造了就业机会,人均增收6800元,帮助677户2663名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