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原县武沟乡贫困户袁金旺脱贫记
“勤劳踏实”是袁金旺脱贫致富的法宝。
6月6日,记者来到镇原县武沟乡张岘村庞山组袁金旺家看到,门前5亩新栽的万寿菊苗生机勃勃,院子旁一座蓝色顶棚的羊舍格外显眼,“咩咩”的叫声不绝于耳。
“3年间,袁金旺家养的扶贫羊从几只陡增到200多只,种植从单一的小麦到如今的全膜玉米、紫花苜蓿、万寿菊等多种作物,收入也从以前向黄土要口粮到现在向种养结合多种产业拓宽,特别是他妻子还在村子不远处的甘宁交界孟庄村办起了蒸馍店,来钱路子越来越多,家里年收入从不到5000元增长到3万多元,成为村里贫困户脱贫的典型。”武沟乡党委副书记马欣彤说。
过去,袁金旺和塬上的大多数群众一样,长年在黄土地里刨口粮,广种薄收,种植结构单一,没有其他的致富门路,只有靠自己外出务工勉强维持生活,日子过得紧巴巴。随着父母年岁增高,加之4个孩子到了上学年龄,还有一个身体残疾的弟弟需要照顾,袁金旺不得不返回家中,挑起生活的重担。
2011年,袁金旺的父亲被查出患胃癌后又手术失败,让这个本来就清贫的家雪上加霜,一下子背负了3万多元的外债。
怎样靠仅有的土地增加收入,成了袁金旺冥思苦想的问题。
袁金旺清楚地记得,2012年3月30日,市扶贫办将价值50多万元的550只小尾寒羊送到了张岘村250个贫困户手中。袁金旺顺利地领回了2只小尾寒羊,开启了自己的养羊路。
2014年,他又通过精准扶贫贷款获得了3万元的产业扶持资金,开始扩大自己的养殖规模。“3万块钱对我来说可不是一笔小数目,我打算改建羊圈,多养些羊。”袁金旺说,“有资金扶持后,县农牧部门又给我投资了1万元帮助扩建羊舍。”在县乡村干部的帮助下,他的养殖规模一下子从50多只增加到了200只,这让袁金旺更加充满了脱贫的信心。
“家里需要钱的地方越来越多,孩子还要上学,这咋办?”袁金旺说,“去年,我东借西凑让妻子在孟庄村开了一家蒸馍店,方便照顾孩子上学,还多了一条增收的路子。”
盛夏时节,袁金旺旧宅旁边一处琉璃瓦顶的新居在塬面上格外显眼。这是去年他利用危房危窑改造补助,给弟弟新盖的地方。“弟弟今年29岁了,年龄也不小了,我给他收拾一处地方,将来也好成家。”袁金旺说。
今年,袁金旺在乡政府的宣传引导下又种植了5亩万寿菊。他说:“种植的万寿菊是订单农业,保护收购价每公斤1块钱,而且政府统一供苗,每亩给我们还补贴200元,栽植户实际每亩只出了40元。初步预计,今年这5亩地收入1万多元没啥问题。”
“日子要过好,还是得靠自己的双手。”谈起今后的发展,不善言辞的袁金旺显得很激动,该享受的政策都享受到了,下一步,他想继续扩大自家的养殖规模,再给弟弟建两座蔬菜大棚,带着他一起把日子过好。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