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政务>县区动态>详细内容

乘医改春风提升服务能力 抓惠民便民力保群众健康——镇原县第一人民医院深化改革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纪略

  • |
  • |
来源:镇原县外宣办 作者:闫钰 发布时间:2017-05-18 16:12:00
分享到:

  镇原县第一人民医院始建于1950年10月,是一所集医疗、护理、康复、教学、急救、公共卫生于一体的“二级甲等”综合医院。设有内科等28个临床科室,CT室等16个医技科室。现有职工36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06人(副高职称26人,占12.6%)。承担着全县52万群众的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危急重症抢救与疑难病双向转诊、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乡镇卫生院和村级人员培训指导及部分公共卫生服务等公益性任务。2012年6月被确定为全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第一批试点单位以来,该院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有关政策和文件精神,坚持把破除以药养医机制作为关键环节,以落实卫生惠民政策为抓手,积极探索,统筹推进,通过推进综合改革,完善医院管理体制、法人治理机制、药品采购机制和运行补偿机制,群众医药费用负担进一步减轻,“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实现了门诊和住院业务量、业务收入、技术服务水平、群众满意率“四个提升”。医院开放床位达到400张,年均门诊量达到13.17万人(次),住院量达到1.33万人(次)。次均住院费用由医改前的2960元下降到2897.56元,次均门诊费用从140.52元下降到85.66元。平均住院天数控制在8.8天,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达到98.8%,治愈好转率97.4%,床位使用率达到82.63%。群众满意度由92%提高到97%。医院先后被国家卫生部、省卫生厅命名为“爱婴医院”、“文明医院”,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市医疗质量管理先进单位”、“全市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庆阳市卫生单位”、“市级文明单位”。连续多年荣获全县卫生工作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一等奖。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就医条件进一步改善。该院制定了《镇原县第一人民医院近期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争取项目投资5000多万元新建住院楼及附属项目18000平方米,于2014年12月投入使用,医院开放床位由原来的216张增加到400张,对全院各科室的布局、功能、规模和标准重新进行了调整,从根本上解决了患者住院难的问题,原来楼道加床住院的现象不见了,现在患者住院条件可以与三甲大医院媲美,达到了历史最好的时期。

  ——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以药养医机制得到根本破除。为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该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网上集中采购、非基本药物从定点企业采购,基本药物采购金额占药品采购总金额达到85.3%。控制和下调部分药品的购销数量、采购价格,最高降价幅度达到37%,平均降幅10%左右,通过控制药品费用,有效降低了次均住院费和门诊费。坚持进行处方评价、医生用药“五个排队”和全院药品消耗排行统计,治理过度医疗,促进合理用药。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以来,累计销售药品6827.7万元,让利患者达到1034.4万元。药占比由2012年的43%降低到2015年的34.8%,历经数十年的“以药养医”机制得以彻底改变。

  ——合理调整医疗价格,患者医药费用负担进一步减轻。严格执行调整后的庆阳市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和高值医用耗材价格明显降低,体现医务人员劳务价值的服务项目价格得到提高。对50种手术费进行降价,平均降价30.9%。对拍片、检验等检查项目下调40%左右(X线拍片降价项目占38.2%,降价幅度12%;降低264项检查检验项目价格,检验项目降价占39.3%,降价幅度10.1%;其他功能检查项目降价占25%,降价幅度26%)。对部分手术、治疗、中医、护理、麻醉项目按基准价下调10%,让利患者93.66万元。并对部分单病种实行了诊疗总费用最高限价。

  ——全面推行分级诊疗和医师多点执业,看病难问题进一步缓解。将分级诊疗93个病种下发各科室,与18个乡镇卫生院签订多点执业协议书及托管协议书,派送43名中、高级职称医生开展多点执业工作,并对开边中心卫生院进行业务托管,同时接受市人民医院25名专家来医院执业,帮助建立新科室、开展新业务、新技术,落实“医生下沉基层服务,患者下沉基层就医,新农合基金下沉补偿”,实现了患者不出县即可享受到三甲大医院专家的医疗服务,极大地方便了患者,看病难问题得到进一步缓解。

  ——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医务人员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医院全面推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按国家确定的通用岗位类别、等级和结构比例,在编制总额内确定了岗位总量,逐步变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对全部人员实行了统一管理制度。在院内全面推行全员聘用制度,坚持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院长聘用科室主任,分管院长和科室主任聘用一般人员,全院共签订聘用合同360份,聘用率达到100%。进一步健全完善绩效考核管理,将次均门诊费用、次均住院费用、不合理费用、药占比、抗菌药物占比、青霉素占比、中医药适宜技术使用率、中药参与率等核心指标纳入医疗质量管理和绩效考核,突出质量安全、运行绩效、服务能力和社会满意度等考核指标,考核结果与科室主任任免、奖惩和一般人员职务、职称晋升挂钩,健全以服务质量、数量和患者满意度为核心的医院内部分配机制。

  ——加强重点专科建设,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在住院楼硬件建设得到改善的基础上,2015年依托省列实事办理项目,在全市率先建成了县级医院重症监护室(ICU)、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血液透析中心、消毒供应中心、高压氧治疗中心、层流手术室等6个重点科室。层流手术室累计共完成手术 2303 例,在全省手术室质控中心质量督导时得到了省市督导组的充分肯定;血液透析室累计透析450人(次),14例患者长期维持透析治疗,赢得了患者的好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累计救治急危重症患儿226例;高压氧治疗中心共治疗患者644例。重症监护室共接诊病人37例,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患者县域外就诊率明显下降。

  ——严格治理过度医疗,新农合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制定下发了《镇原县第一人民医院治理过度医疗行为专项活动实施方案》,有效遏制不合理诊治、过度用药、过度检查、违规收费等过度医疗行为,建章立制,集中整治,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落实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管理,推行“五、八排队”,门诊、住院疾病谱排序。次均住院费用由医改前的2960元下降到2897.56元,次均门诊费用从140.52元下降到85.66元。检查检验占比由34%降低到31.4%,药品收入占业务总收入的比例下降到34.8%。加强临床路径病种管理,目前进入临床路径病种数59种,入径病例2832例,入径率96%。深入开展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和重大疾病保障工作,实行“一卡通”管理、垫付直报和刷卡补偿。实行“先住院,后结算”的新农合患者住院和门诊费用垫付直报制度。对符合新农合政策补偿的住院(除需要调查的外伤)患者,住院期间只收取800元,其他费用全部由医院先行垫付,患者出院时即时结算、多退少补。对参合农民的门诊费用直接垫付减免补偿金额,患者只缴纳自付费用,极大方便了患者。2015年共为28540人次参合患者补偿医药费用2014.54万元。其中住院补偿10129人次1946.44万元,住院患者补偿比67.65%;门诊补偿18411人(次)68.1万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