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政务>县区动态>详细内容

环县民间自乐班:从“自乐”到“众乐”

  • |
  • |
来源:环县外宣办 作者:陈思 发布时间:2017-04-27 17:04:00
分享到:

  民间自乐班是基层文化活动的骨干力量,他们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以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形式开展活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为丰富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作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环县民间自乐班在各级政府及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有了专业的文艺指导老师,配备了乐器、音响等设备,提高了群众开展文娱活动的积极性,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已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近日,记者深入环县北部虎洞、车道等乡镇,采访了民间自乐班群众文化发展情况。
  文娱生活促乡风清正
  日前,在环县毛井镇二条俭村的村文化广场,58岁的毛云山正和他的自乐班为村民表演节目。记者在现场看到,距演出开始还有半小时,附近的村民正络绎不绝地赶来。村支书王永江在现场组织,村民有序地在舞台前就坐,静待节目开场。
  二条俭村有2163口人,和环县北部的许多村庄一样,村里大部分都是留守的老人、妇女、儿童。村民段登隆告诉记者,从2016年10月至今,毛云山的自乐班已经免费为村民表演了5场节目,节目有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秦腔、道情,也有时下流行的歌曲、健身操、广场舞等。自乐班演员虽来自民间,但个个都有拿手绝活,台下观众若想展示才艺,也可毛遂自荐登台表演。
  “以往家里过红事白事,请个乐班至少要花1000到2000元,有的演出水平还不如自乐班。”63岁的二条俭村村民刘兴旺说,现在村里每逢谁家“过事”,自乐班都会义务上门服务,村民省去了请乐班的开支。听说村部有自乐班演出,他特地走了15里的山路前来观看。
  环县山大沟深、群众居住地分散、文化娱乐活动缺乏,这样的演出能让村里的乡亲们饱耳福、过眼瘾、赶热闹。以往闲暇时聚在一起喝酒、打牌,但现在聚在一起看演出,自乐班自编自演的新节目,不但能让群众了解国家的惠农政策,还能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对村民思想觉悟提高有很大帮助。
  群众参与助“非遗”传承
  王永江告诉记者,村里的自乐班建有两个微信群管理文艺爱好者,一个是安排日常排练、组织大家编演节目的“组织群”,还有一个发布演出时间、地点,负责通知村民看演出的“演出群”,两个群分管各自工作,村民通过微信就能得知演出信息,及时观看。有了自乐班的组织管理,散落民间的地方曲艺被重新整理。“以前村里会乐器的不会唱戏,会唱戏的没人伴奏,家里传下来的道情唱词没人能看懂调式,记得调子的没有唱词。现在自乐班整合资源,帮大家配搭档、组团体,稍加训练配合,就能有成型的节目。”王永江表示,自乐班的形成是对文艺人才的合理配对,是对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
  “道情皮影就发源于环县,这种曲艺的传承都是历代艺人口传心授,这次出来采风,听到了新鲜的曲调和传统曲目,这样的新发现让我既惊喜又惊奇。”就读于西安音乐学院的学生吴樰才,在听完虎洞镇道情爱好者赵聚财的演唱后,迫不及待将旋律、唱词都记录下来。他说,民歌、小调最具地方特色,最能反映生活,也最具原生态魅力,是音乐创作者难得的基础资料。吴樰才说,在来环县之前,曾听同学说起环县道情皮影面临传承断代的困境,内心极为惋惜,在看到环县乡村自乐班自发表演创作道情曲目时,他觉得十分欣慰。雅俗共赏的环县道情,吸引了山区之外的学子,更吸引本乡本土的村民。据村民段登隆讲,在新年过后的民俗节日“燎疳节”当天,二条俭村与相邻的芦湾村举行了大型联谊活动,当日两村共有200余人参加篝火晚会,观看文艺演出。59岁的二条俭村村民刘广平,在腿脚不便的情况下,骑驴来到距家7公里远的村部观看演出,当天自乐班成员演唱的秦腔曲目《花厅相会》和道情曲目《王祥卧冰》更是经曲艺爱好者用手机录制后,在微信圈广泛传播,引起我市多县(区)地方曲艺爱好者关注。
  自乐班为乡土艺人提供发展平台
  一把环县道情的伴奏乐器四弦,家住虎洞镇的杨茂源整整做了一星期。他告诉记者,他制作的胡琴、四弦,已经有人出价7000元钱购买,“现在有了这个爱好,赚钱不说,精神生活也丰富了。”杨茂源告诉记者,他和好友马宏晟、张海军,以及弟弟杨茂泉、杨茂湖等人,组成一个自乐班,每日干完正当事后,呼朋唤友吹拉弹唱,一天的辛苦便得以放松。马宏晟说,每次相聚娱乐是他最开心的时刻,从他们自乐班成立开始,周围街坊邻居再也没有耗费手机流量看戏。“自乐班带动了群众参与文艺活动的积极性,也让我意识到应支持发掘民间艺人的才艺,培养群众文化氛围,让虎洞镇成为文化之乡,使文化与产业相联系,成为我们的地方名片。”在采访过程中,环县虎洞镇镇长梁海涛说道。从2016年至今,辖区各村兴起的民间自乐班,组织群众自娱自乐,有效改善了农闲时村民酗酒、赌博的不良嗜好,还为当地培养了文艺人才,镇党委会继续为这些自乐班提供支持。
  环县文化馆馆长王生亮告诉记者,近年来,环县文化馆将群众文化工作当作重点,大力发扬环县特色文化,从早期组建的陇剧秦腔自乐班到后期形成道情小曲自乐班,通过“走出去、搞活动”等方式,提高群众参与积极性。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全县发展起了大小30家自乐班。为能更好发展群众文化,提高群众艺术品位,环县文化馆聘请专业教师不定期下乡为自乐班授课,并为自乐班配备乐器、设备,对有示范带动性、有贡献、有亮点的团体进行年终表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