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政务>县区动态>详细内容

环县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侧记

  • |
  • |
来源:环县外宣办 作者:李文 发布时间:2017-04-26 19:13:00
分享到:

  环县环江两岸的黄土地上,孕育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但这块黄土地紧靠沙漠边缘,是全国重点沙区县和省属干旱县,生态环境脆弱。

  1999年开始,随着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昔日的黄土坡悄悄地发生了嬗变。如今,行走在环县的梁峁间,成片的绿林让你忘却了这里曾经是一座光秃秃的山岭,是一片曾经沙尘暴不断、黄土漫天飞的黄土大塬。山林间,随处可见的野鸡、野兔、狐狸、山鸟会把你引进酷似江南的森林腹地。

  阳春时节,行走在环县演武乡路家塬村的山路上,一行行柏树已经一米多高,一片片沙棘林笼罩着整个山梁。“要不是当年的退耕还林政策,这山还是黄土山,不到夏季是没有一丝绿色的。到了夏季,也就是满山的蒿草。”说起这一变化,路家塬村支书杨杰高兴地说。

  演武乡是环县典型的山后乡,坡陡地岖,不易耕作,千百年来,这里的群众重复着土里刨食的生活,一年嫌一年收得少,一年嫌一年种得少,一年跟着一年开垦一点荒地,让本来就脆弱的生态雪上加霜。“退耕还林政策开始后,算着一笔补偿账,村民们都爱上了退耕。”杨杰说:“在退耕的背后,不仅是生态好了、山绿了,就连当地的雨水也多了,原来春秋两季的沙尘暴几乎不见了。”

  2003年,环县被省上列为退耕还林重点建设示范县,2004年,国家对重点林业工程进行了政策性和结构性调整,不断加大了荒山造林力度,到2013年底,环县共完成退耕还林﹙草﹚工程83.43万亩。

  十多年时间,80多万亩的黄土地上,植起了绿。这绿不仅养眼,也促进了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等多个方面生态改善。退耕后,群众将原来的广种薄收变成了精耕细作,发展起了少种、优质、高产、高效的现代农业。一些富余劳动力发展起了养殖、林果、劳务等产业。

  2014年,环县又享受到了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的滋润,25万亩的坡耕地纳入了退耕还林范围,这让一些群众又展开了笑颜。在环县北部的罗山乡,原本紧靠沙漠边缘,上一轮退耕还林政策实施中,该乡实施1.3万亩,一部分村组、群众尝到了甜头。在新一轮退耕还林实施中,该乡又计划实施9000亩,2015年,该乡的4000亩指标已经全部完成。2016年,该乡又争取到了5000亩,分布给了5个村实施,目前已完成了任务的60%以上。

  “把坡地植绿了,水源好了,气候好了,再把平地做精细了,群众的收入就上去了。”说起退耕还林,罗山乡党委书记张伟宏说,“就是要把荒地退出去,成为生态效益,把劳动力解放出来,发展现代农业和养殖业。”在退耕还林政策的带动下,罗山乡已经发展枸杞产业300亩,黄花菜1000亩,新发展起了养牛、养羊专业合作社,全乡羊存栏超过6万只。今年计划新发展黄花菜5000亩、枸杞1000亩,建设2000只肉牛养殖场1处,以此解决退耕还林农户的就业问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