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政务>县区动态>详细内容

豆小利:回民村寨的“好当家”

  • |
  • |
来源:正宁县外宣办 作者:张丽娜 张娅娟 发布时间:2017-04-01 17:23:00
分享到:

  初春时节,走进正宁县五顷塬回族乡西渠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穿村而过宽阔的水泥硬化道路,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新民居,田地里群众正在整地春耕,新建的文化广场上儿童正在玩耍娱乐......一个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到位,村容村貌整洁的美丽乡村呈现在眼前。
  西渠村地处五顷塬回族乡东南部,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村,也是一个省定贫困村。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202户783人,其中回族190户785人。全村总土地面积16950亩,其中耕地面积3818亩,人均耕地4.75亩。 这里山大沟深,处地偏僻,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群众“三户一梁、四户一峁”居住分散,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是出了名的山区贫困村。长期以来,“养牛为耕田,养鸡换油盐,吃水肩上挑,走路泥中冉”是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几年来,全村在推动富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完善、精准扶贫攻坚、村容村貌治理、精神文化改善方面狠下功夫。村上为民修通“致富路”,自来水入户解决了群众饮水困难,特色产业发展成为农户收入的主要支撑。2016年底贫困村顺利“摘帽”,目前全村人民以火热的激情迈开致富奔小康的坚定步伐。
  提起这些变化,村民们都会交口称赞:“这多亏了我们的‘好当家’,是我们的‘好当家’让我们的日子好起来了。”村民口中的“好当家”就是西渠村支书豆小利。
  2016年年初豆小利被推荐为村党支部书记。上任以来,他恪尽职守,始终牢记自己作为“当家”的责任,最大限度的为民谋福利。一方面争取项目修缮村级文化广场、硬化通组道路,改变了村里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面貌,达到真正改善村容村貌的目的;另一方面发展富民产业、进行劳务输转、危房改造、安全饮水等,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负重前行,无怨无悔。他经常把父亲的叮嘱挂在嘴边:“既然乡亲们、党员们信任咱,上级领导支持咱,咱就决不能辜负领导和乡亲们的期望,一定要当一天家,就要干好一天,为全村造富。”乡上领导谈起豆小利,都夸他村里的工作开展得好,环境整治得好,老百姓提起豆小利,都说他是为民务实的好支书,是群众的“贴心人”。
  以前豆小利是一个包工头,也就是所谓的 “经纪人”。提起包工头这个词,人们都自然地与欠薪、黑心等词联系起来,但是豆小利身体力行为这个词正名,在贫穷中发展起来的他不忘帮扶邻里乡亲、不忘回报社会,他是一个热心助人的“包工头”。
  “这几年多亏了豆小利,我年轻的时候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还好赌,他鼓励我去他的工程干活。通过务工我不仅还清了家里的债务,还买了新摩托车、置办了家具,现在感觉自己整个人都有精气神了。”村民班良平不无感慨的说。以前在西渠村像班良平这样的穷汉光棍不在少数,豆小利从身边亲戚邻里开始,或鼓励或劝说,为村民找到了增收渠道。就这样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所倡导的通过劳务输转增收这一精神不谋而合。12年来,豆小利辗转正宁县四大林场进行绿化、造林、育苗、修路,西渠、龙咀子乡内村级道路维修,马栏沿线绿化项目等,转移劳动力1000有余,发放务工费200多万,创造经济价值达1000万元。仅 2016年劳务输转200多人,支付务工费70万。
  俗话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要想带领群众致富,开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这扇大门,金钥匙便是上项目。豆小利和村“两委”干部经过反复权衡,认真分析了村里发展壮大经济的优势,决定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原有基础上发展壮大正源养蜂专业合作社和福润养羊专业合作社,年创收48万元,成果惠及近40户成员。2016年作为村支部书记的豆小利依然想着通过工程项目转移劳动力,虽然自己更多的精力要放到村级经济建设上去,相应的劳务输转项目就少了,但是依然靠平时积累的人际关系,为村民提供务工信息、联系务工点,帮助100多剩余劳动力顺利就业。
  最近,在西渠村五里桥组一片几十亩大的空地上,一辆辆挖掘机正忙碌着,同样忙碌的还有豆小利那疲惫的身影。提到这个跑马场的项目他信心满怀的说:“这些天累并快乐着,看着一座山被推平、种植绿树和花草、联系引进良马。马场已初具规模,相信这个跑马场能带动西渠村发展旅游,带领村民致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