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原:生态旅游开辟群众增收致富新途径
走进镇原县城区污水处理厂,记者看到滚滚污水进厂,徐徐清水出厂,日处理污水达0.7万吨。“我们住在工业区附近,原来工厂和城区排出的污水臭气熏天,我们出门经过河道的时候都要用手捂着鼻子。现在有了污水处理厂,经过处理排出的水清澈了,老百姓都很高兴、很满意。”说起污水处理厂,镇原县城关镇金龙村村民高兴地说。
位于镇原县金龙工业园区的污水处理厂,是镇原县节能减排重点项目,也是该县强力推进节能减排、打造绿色生态环境的一个缩影。
在工业区新建污水处理设施,铺设污水处理管网,在农村建立垃圾填埋场,购置垃圾箱、保洁车、垃圾清运车,实行垃圾统一收集、定时转运、定点集中处置......城乡环境连片整治项目的实施,让镇原县大部分城乡垃圾有了去处,乱倒、乱扔垃圾行为在有了较强环保意识的普通老百姓眼里已成了丢脸的事。
近年来,镇原县坚持把“绿色”作为加快发展的“生命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新常态对环保工作的新要求,采取扎实有效措施,精心谋划,强化监管,扎实推进,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提升。
与此同时,镇原县抢抓“一带一路”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有利机遇,坚持“突出特色、高位规划、项目引领、产业联动、凸显品牌”原则,大力实施“精品研创、产业提升、人才培育、文物保护、文博会展、文化共享”工程,加快书画产业基地和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做大做强“中国书法之乡”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品牌,着力打造书画之乡、王符故里、丝路通衢、人文镇原文化品牌,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打文化牌、唱经济戏,为群众增收致富开辟新路子。
刚刚参加完第三届庆阳剪纸创作大奖赛不久的李会叶告诉记者,原来剪纸对自己来说只能在农闲的时候拿出来熟悉熟悉手法而已。“现如今,政府搭建的平台很多,只要有机会,就能展示本事,这次我获得了二等奖,农活也成了我的业余生活了,2016年,仅剪纸这一项就有了近万元的收入。”李会叶高兴地说。
镇原县在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将文化产业作为“朝阳经济”来发展。通过创新培育“文化+旅游+服务”等新型业态,着眼培育消费热点,积极推进信息、绿色、住房、旅游休闲、教育文体、健康养老“六大消费工程”。以“一驿一带一城、三池三山三寺”为中心,深度开发建设,建成北石窟4A级文化生态旅游区、“三池”、胡氏文化博览园、书画产业基地等景区,带动潜夫山、鸡头山、三岔红军长征纪念馆等主要景点开发建设,与延安、南梁、周祖陵、崆峒山等景区相串联,融入陕甘宁革命老区黄金旅游经济带,构建大旅游格局,促进旅游与脱贫攻坚、美丽乡村、特色农业、乡土文化深度融合,让镇原成为乡村旅游最佳选择地。
目前,镇原县北石窟寺文化生态旅游区建设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5.56亿元;书画产业基地建设项目,一期工程已全面完成,入驻企业41家,累计接待游客65.7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收入2.91亿元。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