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原:一个模式解“四难”“牛托所”里见增收
为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镇原县开边镇开边村党总支探索创建了“支部+合作社+产业+贫困户”的“党建+”工作机制,引导贫困户加入产业合作社,加快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我们着力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中的产业能手培养成村干部,引领助推精准扶贫。开边村党总支书记曹志亮率先成立了凯润养殖合作社,并依托合作社成立‘牛托所’,为7户贫困户托养育牛11头。这个模式解决了贫苦户拿到扶贫贷款后不知道干什么、买回了牛却无养殖场地、缺养殖技术、缺劳力的‘四难’问题,架起了支部带领贫困户脱贫的桥梁,助推养殖向科学化、规模化发展。”开边镇党委书记王继东说。
2月6日,在凯润养殖专业合作社,大门口“贫困户牛托所”的牌子格外显眼,循着“哞哞”的牛叫声走过去,上百头健壮的肉牛或安静地休息,或低头嚼着青贮的玉米秸秆。“这是我们合作社引进的纯正西门塔尔良种牛,体格健壮,育肥快,效益高。以后我们就想要引导群众发展这种短平快的项目。”合作社负责人曹志亮介绍到。
在“牛托所”的暖棚前,工作人员正在给一头肉牛梳理皮毛。曹志亮说:“这几头牛都是贫困户托养在我们这的,已经有9个月了,年底就可以出栏。当初的七八千块钱的牛,现在都到了万元以上,我们只扣除饲料、防疫等成本,其余的利润全部返给群众,这11头牛预计纯收入2万多元。”
今年52岁的贫困户曹国升指着自己家的牛说:“我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来看看,看着自家的牛一天比一天长得好,心里特别开心。我原来住在山上,搬到新农村也没有地方养,就把自家的牛拉过来了。牛托所真是帮了我们大忙,明年我想用扶贫贷款再托养几头牛。”
那么,牛托所是如何运行的呢?曹志亮说,贫困户利用扶贫贷款作为启动资金,购买1至5头牛,然后寄养在“牛托所”,“牛托所”对贫困户寄养的牛进行评估,定出基础保底价,然后签订合同,牛托所将贫困户寄养的牛育肥出栏后,扣除饲料、防疫等成本,其余的利润全部返还贫困户,并承诺每头牛的保本收益为1300元到2000元。如果农户寄托的肉牛发生疫情,牛托所将承担全部责任并赔偿损失。这样一来,贫困户就是零风险、零技术养殖,只等牛出栏后收钱。
任进龙也在牛托所寄托的2头牛,现在已经六个多月了,这几天他要给儿子订婚急用钱想将牛出栏,找到了合作社。曹志亮带着饲养清单和16000多元上门给他进行了给付。任进龙说:“这两头牛我半年就收益了2000多元,明年我想再托养几头。”
村民曹志敏说:“去年我贷了3万块钱,想养牛,可是没有场地,没有经验。村上成立了‘牛托所’以后,我就买了两头牛,拉到养牛场,到去年年底我的两头牛出栏就有了3000元的纯收入呢。”
如今,牛托所的运行让群众看到了致富的希望,愿意加入的群众也越来越多。曹志亮说:“下一步我准备再建一栋牛棚,让牛托所壮大起来,预计明年的寄托规模将达到30多户、50多头牛。这样一来,合作社的规模就会扩大,效益也会好起来,更重要的是群众致富的步伐也会加快。”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