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峰区李岭村扎实推进农业农村发展
近年来,西峰区李岭村以农村综合改革为抓手,实行村民自治,民主决策,因地制宜,探索创新,着力打造了形象美、行为美、内涵美、生活美、产业美“五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小康村。
一、听诉求,引导村民自主规划。充分体现政府主导作用和村民的主体地位,帮助村民树立主人翁意识,积极主动参与美丽乡村的设计规划和建设。结合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通过多次召开群众大会,引导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肯想、敢想,肯说、会说,表决通过了《李岭村发展规划》,选举产生了基础设施建设等4个能力实施小组以及相关理事会组成人员,让群众智慧、村民意愿触入美丽乡村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制定了李岭村《环境卫生管理制度》、《生活垃圾清运管理制度》、《门前“四包”制度》等制度,明确村、组、户三级环境卫生管理区域、职能职责管护标准、监督措施和奖惩办法,配备了垃圾清运车,推行“户集、村运、乡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做到了有人管、有人扫、有处倒、有维护,从源头上杜绝了乱泼乱倒乱洒的现象,通过一系列机制让村容村貌不断“靓”化。同时,着力解决党员活动开展、群众议事办事场地问题,新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650平方方米,全面提升村级服务水平、强化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加强村民自治,助推李岭村新发展。
二、共创建,发挥社会资金效应。坚持民办公助,整合各级职能部门资源,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投入特别是调动农民主体的积极性,多方筹资累积达1500多万元,村民积极投工投劳200多个工日,采取新建与改建相结合的思路,在新建高标准户型和实用型农宅86户的基础上,对规划区内139户旧庄进行了集中改造,粉刷农宅外墙8000多平方米,逐步由安全住房向小康住房转变。并通过大力实施公共设施城乡均等化工程,实施高标准水泥硬化道路项目,硬化路面宽度达到4. 5米,厚度达到18公分,总长8.3公里,全村累计硬化道路29.3公里;新建卫生公厕12处,建成公墓区1处;精选小叶黄杨、百日红、樱花、月季、银杏等苗木6000余株,对村组沿路、庄前房后、学校周围及群众活动场所进行了分层绿化。使全村呈现“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常青美景。
三、促增收,打造特色富民新产业。借助李岭村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及良好的农业产业发展条件,集中发展观光农业、采摘农业、乡村旅游,拓宽增收渠道。改扩建海山寺,修缮寺庙主体结构,新建亭台楼阁,建成沿线透视墙1. 5公里,铺设渗水砖道路1公里,压埋排水管道1公里,完成观景台和周边的绿化,打造寺庙区、观景台、登山路三大区块,接待游客3000余人(次)。改扩建李岭村观光体验园,依托苹果主导产业,积极鼓励大户流转,组建专业合作社,示范带领以休闲观光农业作为全村苹果、杂果产业的发展方向,促进农业、旅游业等产业的融合与发展。同时,把培育新型农民和拓宽信息渠道结合起来,建成组组通无线广播站1处,使群众在田间地头也能收听新闻信息,接受技术指导。
四、提精神,提升乡村文化之美。将公益文化、传统文化、道德文化与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相融合,着重彰显乡村文化的公益性和道德性,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塑造村民的行为之美。完善村规民约,弘扬家规家训,突出了“礼义廉耻”“爱国主义”“民族精神”“道德规范”等相关主题,建立了红白理事大厅、文化走廊、文化广场、文化大讲堂、家训牌等阵地,潜移默化村民的道德观念,培育文明新风,提升乡村文明水平。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以新旧相融、古今对接来打造乡村特色,新建李岭村农耕文化展厅,传承和保护了传统农耕文明,体现了李岭村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新建李岭乡村记忆园,按照传统农业生产、生产生活用具、民间传统艺术等门类布展,收集牛车、牛槽、石碾、辘护、土圆仓、土炉子等藏品150件。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