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珺:从“传承”到“热爱”巧手“绣”出好生活
今年53岁的赵丽珺是西峰区后官寨镇赵咀村人,从“传承”到“热爱”,在香包民俗文化产业路上,她用自己的一双巧手,“绣”出了美好生活。
8月15日,在位于西峰区锦绣坊的庆阳绣韵文化传播公司的展厅里,琳琅满目的香包摆满了大小高低各个展柜,香包刺绣传承人赵丽珺正在赶制今年香包民俗文化节的作品。
香包刺绣传承人赵丽珺说:“今年香包节马上到了,我准备了几款比较实用的新产品迎接香包节,希望能受到大家的喜爱。”
赵丽珺是庆阳香包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自幼受奶奶和妈妈的影响,对剪纸和刺绣有着特殊的情感。
“在我七八岁的时候,经常看奶奶和妈妈做一些香包,很好看,也很有意思,就有了做香包的兴趣,一有机会,就尝试着做,到了十二、十三岁就尝试自己做一些小香包,得到了奶奶和妈妈指点,增添了我做香包的信心。”香包刺绣传承人赵丽珺说。
2002年首届香包节举行后,赵丽珺看到了香包刺绣广阔的发展空间。自2003年开始,她着手发展香包刺绣产业。在摸索与前进中,赵丽珺意识到,若要批量生产,仅靠自己一针一线制作是不行的,必须形成规模化生产。2018年3月,赵丽珺在后官寨镇赵咀村注册成立了庆阳农耕生态联合社。她将提前打样好的香包图分发给村里的妇女和老人,进行加工制作,然后回收并销售。一大批具有庆阳特色的香包,从农家炕头走向全国各地,甚至走出国门,她的多个作品不仅获了奖项,而且在参展时被俄罗斯等国收藏。
香包刺绣传承人赵丽珺说:“在做香包的过程中,最初是我一个人做,慢慢知道的人越来越多,需求量增大了,我就找些附近农民妇女帮忙做,随着销路越来越广,我又购进了大型绣花机,每年能绣30万件香包。”
为了在香包刺绣创作中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多年来,赵丽珺一直在传承与创新中寻找最佳结合点。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兼顾美观性与实用性,从原料采购、生产工序、填充物及图案设计,赵丽珺都亲力亲为,严把质量关,品牌越来越响亮。
从最开始的耳濡目染,到后来的热爱,再到现在的产业化生产,赵丽珺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用灵巧的双手为自己和家乡的姐妹们“绣”出了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