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政务>部门动态>详细内容

多管齐下抓项目 文化产业大发展---庆阳市文广局2016年重点工作回眸系列报道之二

  • |
  • |
来源:庆阳市文广局 作者:梁仲元 左瑞杰 发布时间:2017-02-08 16:28:00
分享到:

  2016年,庆阳市文广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关怀支持下,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抓专项、攻重点、破难题,转作风,谋发展,多管齐下抓项目,努力推进文化产业、非遗保护、文物保护工作健康有序,快速务实,科学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产业项目支撑,文化产业发展“火”起来

  文化产业是我市目前正在兴起的最具有潜质的支柱性经济产业。也是市文广局2016年重点工作的首位主抓工作。为了集思广益,做好谋划,切切实实的把文化产业开发工作和项目建设工作拿到手上,抓到点子上,市文广局党组年内3次召开党组会议,专题研究文化产业工作,在市委市政府两位主要领导来市文广局调研和指导工作的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市文广局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文化产业,主要领导亲自下到环县、合水、正宁、镇原和西峰区调研,听取相关汇报,准确研判形势,及时掌握制约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 问题,采取现场办公,现场督促等办法,就地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千方百计促使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火”起来。同时脚踏实地抓招商,实打实的推进“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园”等项目建设进度,积极推进我市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项目作支撑,规划必先行”。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文化产业项目,提前做好项目策划和编制工作,市文广局紧紧围绕 我市“十三五”规划编制,论证储备了19个特色文化项目,总投资42.48亿元。特别是在2016年5月20日,市政府与西部发展控股有限公司签订了《甘肃省庆阳市文化产业及文化基础设施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金额120亿元,按照合作框架协议,又多次与西部发展控股有限公司进行了洽谈协商,签订了4个正式合作协议,投资额34.25亿元;与北京澳环世纪教育咨询中心、北京草唐纪文化有限公司等7家公司签订文化产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金额366.17亿元。真正的把项目策划,招商引资工作做到了实处。同时,组织市内实力派文化产业企业参加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现场签约文化产业项目5个,合同金额48.41亿元;推介招商引资项目21个,总投资额83.12亿元。市文广局因此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招商引资先进单位。推进了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研发特色产品,文化产业龙头“动”起来

  “产业要发展,产品须创新”。为了使我市文化产业龙头“动”起来,庆阳市文广局紧盯“新产品研发”这个关节点,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产品研发”这个龙头,把写在纸上的产业开发合同变成活的产品研发。通过新产品研发,打造“产业品牌”,延伸产业链条,开拓产业市场,提升产业效益。先后与甘肃岐黄研究院5次衔接,联合研发庆阳岐黄养生香包、中医药文化剪纸等文化创意产品,已完成中医药配方研制,样品设计、制作工作,并向国家工商总局递交了商标申请,今年将正式投放市场。与中国美院合作,设计研发具有庆阳本土文化内涵、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100多件,和岐黄文化产业传播有限公司等签订生产合同,将样品投放市场。此外,市文广局还组织市内10多家文化产业公司参加省上和全国举办的各类文博会、艺术节、交易会等46次,积极宣传庆阳文化产业开发的优势资源和产业品牌。2016年6月8日,市上在北京举办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北京)研讨会,专题对庆阳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市场、优势和品牌进行推介。市上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及1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40多家媒体进行了系列报道。在组织10多家市内文化企业公司参加的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上,展出《黄帝内经》、《南梁苏维埃政府》、《庆阳香包》、《环县道情皮影》、《庆阳唢呐》等实物珍品、精品20余种,动态展演“环县道情皮影”、“庆阳唢呐”,成为甘肃省展厅内最夺目的一道风景,引起了轰动,有效的宣传了庆阳的民俗文化。2016年,市文广局还成功举办了第十四届中国庆阳端午香包民俗文化节,共组织展棚1020个,销售香包、刺绣、剪纸、皮影等民俗文化产品140万件,销售收入1610万元。

  电商服务到家,文化产业市场“俏”起来

  “好产品还要会卖出去”。2016年,市文广局为了进一步拓宽文化产业产品销售渠道,促使庆阳文化产品销售“俏”起来。在制定出台《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实施意见》的基础上,采取积极措施,顺应形势,扶持发展电子商务销售平台,采取“文化+旅游、科技、体育”等产业发展平台,建成电商服务机构368个、各类销售网站6553个,发展物流20家、快递188家,交易额达10亿元,有效的促使文化产业产品销售走“俏”市场。为此,还成立庆阳文化旅游投资集团公司,支持招商引资的西部控股集团在庆阳注册成立“庆阳西部发展城市建设有限公司”,完成民俗文化产业园7条道路和中心广场招标工作。按照“突出特色,汇聚优势,扩大影响,形成品牌”的原则,再建成了8个文化集市固定生产基地和8个文化集市固定销售点,使庆阳文化产业发展走上了快车道。

  保护利用并重,文物和非遗保护“活”起来

  “文物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庆阳市是一个文物保护大市,有许多国保级文物和省保重要文物需要“严管牢保”,文物保护绝对不能出问题。2016年,为了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市文广局下硬手组织精兵强将对全市文物安全隐患工作进行了多次排查和检看。先后检查国保单位19处46次、检查省保单位69处96次,完成了全市战国秦长城、明长城、秦直道安全巡查,破获2起文物犯罪案件,追缴文物60余件。同时,还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项目26个,落实国保项目21个,申请中央补助经费3453。76万元;申报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项目6项,申请省级补助经费663。32万元。完成正宁罗川文庙大殿、正宁赵氏祠堂、宁县王家祠堂、庆城县三合寺、魏镇魏锟墓保护修缮及环县古城局部修缮。全面完成全市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31631件(套)文物全部采集登录,出版了《镇原精品文物图集》、《华池县金石录》、《正宁县精品文物图集》。有效的催生了我市文物工作的10件大事:2016年庆阳文物保护工作10件大事:一是坚决贯彻落实了市委貟书记对全市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批示;二是协助部分挖掘了宁县石家墓群考古获重大发现;三是成功北石窟寺移交敦煌研究院管理;四是组织23件珍贵文物在敦煌国际文博会展出;五是一批国家、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工程启动实施;六是将正宁罗川村选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单,争取获国家财政300万元补助;七是新建8个各类博物馆,歧黄馆和马锡五审判馆入选省“历史再现”示范博物馆,将获补贴;八是把环县、华池和宁县4处文物晋升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九是认真完成了全市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圆满收官;十是市人社局、文广局联合表彰全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

  “一手抓保护,一手抓传承。”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上,市文广局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一手抓保护,一手抓传承,先后两次组织参加了由中国驻埃及大使馆和埃及旅游部、文化部联合主办,开罗中国文化中心承办的2016年埃及“欢乐春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和“甘肃文化周活动”。我市香包、剪纸、面塑、皮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兰芳、赵星萍、赵世川等携带3000余件香包、剪纸、面塑、皮影等优秀作品参加展出,同时还现场进行了传统手工技艺展示。埃及国家电视台、尼罗河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阿、英、中主流媒体进行了报道,扩大了庆阳及庆阳民俗文化在国际的知名度。此外,受北京大学邀请,2016年4月29日—5月5日,我市在北大举办了“荷包飘香百年高校”——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走进北京大学系列活动,我市非遗保护项目香包刺绣、道情皮影等传承技艺收到首都文化专家的关注和肯定,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新社300多家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市文广局还及时配合,圆满完成了国家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一行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进行调研的各项准备和非遗项目、非遗产品、非遗技艺等布展宣传工作,得到了项部长的首肯和赞许。配合完成文化部国家非遗中心及省文化厅对我市非遗法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评估,筹备了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贯彻落实情况评估工作座谈会,配合专家组分别对庆阳香包绣制、庆阳剪纸、唢呐艺术、环县道情皮影戏等国家级非遗项目通过会议座谈、实地调研等方式对非遗法贯彻落实情况进行了考察评估,得到专家组的工作肯定。为了推进我市“非遗保护传承” 工作,市非遗办组织相关专家完成了《窑洞营造技艺》《合水面塑》《宁县石雕》等“庆阳市非遗保护系列丛书”的编纂工作,研究出版了《合水面塑》、《黄土花红—陇东民间剪纸艺术大师彭粉女》等非遗书籍。组织开展了全市2016年 “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展出非遗图片30000多张、非遗书籍5000多本,展览非遗藏品10000余件,采取多种推进措施,使我市非遗保护工作“活”起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