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科普大有作为 处处有为
近年来,庆阳市科技局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科普工作的部署要求,加强科普能力建设,不断厚植科学土壤,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科普实践活力十足,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和“强科技”行动贡献了科普力量。近三年连续被省科技厅评为科普工作先进集体。
主题科普深入人心。以“科技活动周”为契机,组织企业、科研院所及农业、林业、气象、水利、卫健委等部门联合开展“科技展示体验”、“甘肃省科技创新成果展”等,全方位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事业的创新实践和特色亮点。积极参加“全国科普日活动”、“全国科技工作日”、“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全国防灾减灾日”“节能宣传周”等科普宣传活动,让科技知识与信息普惠百姓大众。依托“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等活动,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实行重点领域开办培训、供应 “点菜式”服务,组织专家面对面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受到群众的欢迎和好评。积极引导科普资源向基层流动,组织科技志愿服务队深入基层一线,在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开展义诊等一系列科普活动,不断缩小城乡间的“知识鸿沟”。在传统宣传手段的基础上,开通“科技庆阳”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和“科技庆阳”抖音号,分阶段、有重点地策划主题宣传科普,全方位、多角度、多渠道普及科学知识,提升公众科学素质。
科技为民成效显著。发挥农村科技特派员在乡村振兴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打通科技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建立科技特派员与服务对象“双向选择”机制,聚焦牛羊、小麦、玉米、马铃薯及苹果、食用菌等区域特色产业振兴发展需求,从农业科研人员、致富带头人、“土专家”、“田秀才”中择优选派530名科技特派员、92名“三区”科技人才、9名科技专员,深入乡镇村组及企业合作社等基层一线指导农业生产,提高了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按照“技术链对接产业链、产业链提升创新链”的思路,根据县域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发展需求,跨学科、跨部门组建“牛、羊、猪、鸡、果、草、菜、药”等科技特派员工作队,解决了单兵作战、服务单一、力量分散的问题。引导科技特派员不仅能创新还能创业,不仅能生产还会管理,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鼓励科技特派员以项目支持、资金入股、技术参股、技术承包等形式,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等服务对象结成利益共同体,构建兼具经营性和公益性多元化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全市科技特派员共实施科技开发项目155个,引进新品种186个,推广新技术、新工艺231项,建立示范基地142个,示范基地面积2.1万余亩,举办培训班350多期,培训农民3.5万人次。
科技创新量质齐升。按照“产业发展、企业所需、科技所能”的工作思路,聚焦能源化工和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技术需求,立项支持庆阳瑞华能源公司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创“常温膜法氦气提取技术”已成功运用企业生产,累计生产氦气18万m³,产值达5000多万元,该公司“氦气提取综合利用项目”运行稳定后,可实现年工业产值8亿元、上缴税金7200万元,目前正在建设省级氦气储备基地。华能正宁煤电公司建设的燃煤电厂碳捕集技术示范工程,建成后每年可捕集二氧化碳150万吨,既破解了传统提氦技术投资大、能耗高的弊端,也为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支持庆环肉羊制种公司联合国内外顶尖技术研发团队,在肉羊基因编辑、干细胞移植等种业核心技术领域,已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为肉羊自主种业“芯片”和羊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全市科技成果质量明显提高。2021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2022年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8项。坚持“一域一示范”的发展布局,聚焦发展潜力大、成果转化效果明显、示范带动作用强和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优秀科技企业,评选认定市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机构2家、示范企业7家,下达奖补资金82万元,其中1家示范企业获省级促成技术交易及成果转化奖励100万元。
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科技赋能“双轮驱动、三化并进、四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不断优化创新环境,加大科技财政投入,加强创新主体培育,突出科技人才引育,加速科创成果产出,科技创新在助推庆阳能源化工转型升级、“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发展和数字经济产业布局等方面的作用显著增强。2022年,庆阳市科技进步综合水平指数达到37.87%,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以“科技创新驱动 赋能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举办庆阳市科技创新论坛暨首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会,通过搭建政府与企业之间、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桥梁,实现技术需求方和项目落地方的精准对接,让更多的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上企业、高校院所的“货架”,最终实现转化应用。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