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市多举措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助力乡村振兴
环县·关营村
锣鼓喧天、彩绸飞舞、欢呼阵阵。8月1日下午,环县木钵镇关营村第二届农民运动会闭幕文艺演出在文化广场上举行,台上优雅的舞姿和台下连绵不绝的拍手叫好声相呼应着。
据该村村主任张宏介绍,此次文艺晚会本着节俭节约的原则,演出人员都是来自镇上的干部、学区教师还有村上的群众,演出节目完全自编自演,村上的自乐班代替了往年的演艺公司,这样不仅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还丰富了他们的文化生活。在道具选用方面,经村“两委”协商,决定把上届背景幕布稍作改变然后使用,仅这一项就节省近3000元。
近年来,关营村以“建设魅力关营 培育乡风文明”为主题,大力推进乡村文明建设,按照党员干部带头做,群众跟着学的原则,组织完善了《村民自制公约》《红白理事会章法细则》等有关配套制度,并对办事程序、酒宴标准作了明确规定,规范引导群众逐步养成勤俭节约、文明高尚的生活方式。
今年2月,为配合银西铁路建设,村党支部书记慕定堂父亲的坟需要迁出。按照传统习俗,这是要隆重操办的,但慕定堂并未这样做,在过事当天,他选择了“流水席”,仅为来客准备了面和几个凉菜。
“移风易俗本身就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只有我们这些村干部带头做,群众才会跟着做,进而实现丧事简办、喜事新办、小事不办,遏制住大操大办、盲目攀比的不良风气,不仅减轻了乡亲们的经济负担,还没了相互攀比的人际负累。”慕定堂如是说。
在村干部的示范下,村民逐渐接受了移风易俗的新做法,许多村民从中得到了实惠,该村三坡洼组的张建昌便是其中之一。
5月,张建昌正在给他的儿子紧张地筹备着婚礼,正当一切准备就绪的时候,村红白理事会成员找上了他。
“你这烟酒档次太高了,不符合咱们红白理事会的规定。”
“我就这么一个儿子,我希望能办得体面点。”
“你前段时间才贷款收拾了房子,这次省点还能还一部分账,日子还得计算着过呢。”
在红白理事会成员的劝说下,老张随之做出了改变,一包60元的烟换成了16元的,200元的酒换成了50元的,原来500元一桌的饭菜控制在了300元左右。
“酒席标准虽说降低了,一点也不影响喜事,浪费的少了,亲朋都很支持,他们觉得以后都应该这样过事。事后我算了账,节省了近万元,这些钱够我还一部分贷款了。”老张笑着说道。
宁县·兰庄村
7月30日,宁县金村乡兰庄村李德功家格外热闹,老李在这天为儿子举办了结婚庆典,前来参加宴席的亲戚、邻居发现,他家喜宴上用的烟是7元钱的黄山、白酒是25元的古井酒,宴席只备了25桌……
“在以前,将这些东西摆上酒宴,会被人笑话。现在不一样了,村上成立了红白理事会,专门监督村民在红白喜事上的酒宴标准,还为大家算账、说理,大家听后觉得很有理,都自觉地遵守执行了。”李德功说。
李德功说的红白理事会,是兰庄村针对近年来在红白喜事中出现的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盲目攀比等社会陋习而成立的群众性自治组织。今年4月成立的红白理事会主要由村上威望高、热心公益的村民或村干部管理,在搜集全村的红白事信息后,积极主动与户主沟通,引导其做到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或小办,开启文明节俭、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红白理事会还对婚丧事提出了具体操办原则,例如对婚礼规模、范围、宴席标准进行提前审办,简化改良殡葬习俗,不提倡耍歌舞、唱大戏,提倡在公墓埋葬等;对红白喜事宴席制定了标准,比如,为酒席设置了标准,酒席用菜每桌不超过300元,白酒不超过40元,酒席上用的烟不超过10元/包等。
“近年来,农村红白事排场越办越大,很多人都是背债办事,甚至有时间村里谁家有个红白事,吹吹唱唱、吃吃喝喝好几天,一场红白事办下来至少都要花好几万元。”村民高连荣说,“红白理事会成立后,提倡大家婚丧事简办,不仅减轻了群众的经济压力,大家相互之间也不攀比谁家的标准高、谁家标准低了,理事会还把各项事务管理得井井有条,大家都十分支持和赞同。”
同时,兰庄村还大力进行移风易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在新建的文化广场、村主干道上设置各类以乡村文明为主题的宣传语、宣传画墙壁,并通过大力开展“五星文明户”“最美家庭”、脱贫致富带头人、“美丽家园建设先进个人”“公益事业先进个人”等评选活动,在全村营造移风易俗、乡风文明的良好氛围。
如今,在红白理事会的带动下,兰庄村还相继成立了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制定了兰庄村村规民约,通过各种方式,让全村群众树立“环境美、风尚美、人文美、生活美”的乡风文明新理念。
庆城县·马园村
日前,庆城县驿马镇马园村村民李虎林父亲病逝,在丧礼上,两块印满字的大牌子矗立在院子里,引起了很多村民的关注。
原来,为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在驻村工作队的协助下,今年3月该村成立了红白喜事理事会。理事会在征得李虎林及家人的同意下,将印有《马园村红白理事会章程》和《马园村“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倡议书》的两块牌子在过事期间立在李虎林家的院子里,前来吊唁的亲戚邻居纷纷点赞。
“村里一家有人病逝,全村人吊丧。这是当前村上的普遍现象,而且白事过得越来越大。”马园村党支部书记、红白喜事理事会理事长李润百说,“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尤其是利用红白喜事和人流聚集多的地方,倡导村民厚养薄葬,喜事新办,白事简办。”
马园村是庆城县驿马镇仅有的2个贫困村之一,该村自然条件差,村民思想观念落后,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彩礼居高不下,让人们苦不堪言。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深入,马园村的基础设施和村民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在村上当总管已经几十年了,以前我们这里红白喜事讲排场、比阔气的风气较浓,有的酒宴要花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这对于大多数农村家庭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马园村红白理事会副理事长陈思奎告诉记者。
记者在《马园村红白喜事理事会章程》上看到,“操办婚事,人员应该控制在200人以内,酒席最多20桌,饭菜为7凉5热成本在200元以内,酒不能超过30元,烟不能超过10元;结婚车辆不能超过6辆,不能使用10万元以上的车辆;彩礼控制在6至8万元。” 现在的马园村,有了红白理事会,更有了这样的“铁规矩”。
李润百介绍说,下一步,马园村还将建立监督奖励机制。对红白理事会决议执行好的群众给予表彰奖励,对不执行倡议群众或执行差的在全村村民大会上给予点名批评。同时,倡导红白喜事的监督,村干部和理事会成员都是监督对象,对本村党员干部带头违反规定的要严肃追究责任,确保把红白理事会的各项工作落实好、执行好。
宽阔的道路,引人入胜的文化墙,弘扬公民道德的“好人榜”……夏日傍晚,行走在马园村的乡间小道,文明新风扑面而来。村民说,马园子一直在变,变得文明、和谐、大气、秀美。
正宁县·南住村
盛夏时节,走进正宁县永正镇南住村,田地里绿油油的玉米、烤烟长势喜人,一条干净的水泥路穿村而过,道路两边绿树成荫,民居房屋整齐划一,院落干净整洁……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以前,村民忙完农活后,就聚集在一起打麻将、喝酒、闲聊,这样既不利于身心健康,又不利于乡风文明。”村主任高秉正说,“如今,大家都参加到乡村文化生活中,既锻炼了身体,又丰富了精神生活。”
在推进乡风文明过程中,南住村通过党员干部带头抵制“高价彩礼”等形式,让“婚丧嫁娶从简莫从奢,勿好大排场而负债,莫迷信莫贪婪”,不仅成为村规民约中的规定,还在村民的实际行动中得到体现。
2013年开始,南住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建立了“宴会厅”,村上的红白喜事全部都统一在“宴会厅”里办。高秉正说:“从去年开始,南住村村民办红白事的场面明显小了,最多20桌,每桌310元到320元,成本比原先降低了一半,时间也从原先的几天缩短到一两天。”
村民路文奇母亲的葬礼他们兄弟3人本来准备办50桌,在红白理事会成员的劝说下,最后办了20桌。
南住村杨氏宗族还建立了杨氏纪念堂,将移风易俗的内容写进了家谱,不管是善行义举,还是违法乱纪行为,都会被记录在家谱中,用以警示后人。每年春节、清明节等节日期间,杨氏宗族还会举行集体诵读家训活动。“我们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更多人认识到文明乡风的重要性。”杨氏祠堂纪念理事会理事长杨春科说。
同时,该村积极开展“立”家风、“征”家风、“评”家风、“晒”家风活动,倡导主流价值,引领文明风尚,制定完善了《村规民约》《尊老爱幼公约》《安全文明公约》等制度,建立民俗历史文化墙,为农户悬挂家风、家训、道德风尚牌匾,评选“好媳妇、好公婆”“遵纪守法”、致富能人等,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广大群众,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在寓教于乐中摒弃旧风陋习,实现移风易俗经常化、婚丧事务规范化、民间习俗文明化。(陇东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