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讲文明、树新风、共创文明城市>文明城市创建在行动>详细内容

庆阳市多措并举推进农村环境集中整治净化农村人居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 |
  • |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7-17 09:05:00 浏览次数:

 

 

 

    今年来,庆阳市坚持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作为净化农村人居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工程,紧盯目标要求,突出阶段重点,全力抓促落实,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农村环境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截至6月底,庆阳市累计投入资金1.68亿元,新建标准化垃圾填埋场41个,垃圾集中堆放点836个,垃圾收集仓1791个,投放户用垃圾箱(桶)4.25万,新购小型垃圾清运车辆3819辆,新增县乡村保洁人员1281人;清理农村生活垃圾及建筑垃圾10.6万吨,清理“三堆”4.3万处,新修护栏(围栏)1463处6.4万米,修剪公路行道树7005公里304.3万株。 

  强化安排部署,靠实各级工作责任。市委、市政府先后多次召开环境集中整治工作会议及推进会议研究部署环境整治工作,制定下发了《城乡环境整治行动实施方案》、《农村面貌改善提升行动方案》、《城乡公路行道树整修方案》、《开展美丽庭院创建工作的实施方案》等指导文件,把2017年确定为庆阳市城乡环境整治年,把3月份确定为庆阳市农村环境集中整治月,明确了整治目标、整治责任、整治重点和整治时限,强化了对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的指导推进。 

  强化宣传发动,合力营造整治氛围。开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专题宣传栏目,充分利用广播、报刊、电视、互联网等媒体,通过刷写宣传标语、悬挂横幅、设置宣传栏、发放倡议书、召开群众会议等形式,及时宣传报道环境卫生整治过程中形成的好思路、好做法、好经验,教育引导动员广大群众自觉参与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同时,建立了 “庆阳三农工作微信交流群”,随时反映工作动态,交流工作信息,督促任务落实,为农村环境整治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 

  强化基础保障,优化环卫配套设施。按照就近、方便、不影响群众生活、不造成二次污染等环保要求,制定标准规范,突出防渗层、透气孔、安全围栏、无害化处理等关键技术要求,建成布局合理、符合标准要求的村级垃圾堆放点。以自然村为单位建成规范的垃圾临时收集点,为农户购置配发垃圾桶,由群众自行保管和维护,保洁员统一收集,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生活垃圾随处乱堆、乱倒、乱扔的问题,进一步完善生活垃圾转运设施,实现了群众生活垃圾的及时收集和合理处理。 

  强化整治措施,根除环境死角顽疾。以庆阳市人口比较密集、交通便利的庆城—环县、西峰—长庆桥、西峰—华池南梁三条美丽乡村“示范线”沿线为重点区域,突出积存垃圾清理,对残墙断壁、乱搭乱建及农户庄前屋后的柴堆、麦草堆、土堆全面进行清理,彻底解决了多年积存下来无人处理的垃圾山、垃圾带、垃圾乱象和环境污染问题。围绕庭院整洁、道路亮化、河道美化,组织开展了 “美丽庭院”创建、公路行道树整修、河道治理等活动,对影响村庄整体风貌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强力整治,有效整肃了农村发展环境。 

  强化督查评比,确保任务有效落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亲自督促检查城乡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建立了“四必看”(即市县上领导下乡调研必看环境整治,市县观摩检查活动必看环境整治,市县人大、政协视察活动必看环境整治,年终考核必看环境整治),推进机制,推动农村环境整治任务落实。针对重点整治区域和突出环境问题,采取专项督查与综合督查相结合、调研督查与暗查暗访相结合的方式,定期不定期进行督查和抽查,现场督办,跟踪问效,公开曝光,集中解决了农村环境整治中的突出问题。 

  强化制度创新,健全常态长效机制。制定了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办法,修订完善村规民约,调整充实村保洁队和组保洁员,对生活垃圾实行组收集、村转运,做到定期清扫,定时保洁。按照“政府投资、部门整合、社会参与、群众自筹”的多元投资方式,庆阳市八县区均安排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财政专项经费,采取以奖代补等形式进行补助。健全落实包抓责任机制,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进行网格化管理,把任务压实到单位,把责任落实到个人,初步构建起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不间断、无缝隙的整治责任体系。(庆阳市委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