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池县:“五措并举”激发基层治理源动力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华池县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创新,通过一系列务实有效的举措,激发基层治理原动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加强群众自治组织建设,筑牢基层治理“桥头堡”。围绕组织、制度、责任、考评、保障五大体系,健全村委会成员资格联审、履职承诺、述职评议、末位淘汰四项机制。借鉴南梁革命战争时期“豆选法”经验,动员村民充分参与选举过程,全县117个村(社区)选优配强村(居)委会成员522人,切实将有能力、有担当,群众认可的“当家人”选进自治组织。健全完善民主决策制度,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全覆盖成立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健全群众举报和反馈制度,常态化落实村(居)务公开制度,科学合理开展考核评价,确保群众自治组织权力规范运行。
推行网格管理服务模式,绘就基层治理“精细图”。按照“规模适度、无缝覆盖、动态调整”的原则,科学合理划分全科网格685个,配齐配强网格员。坚持网格设置、人员配备、工作职责、保障标准、考核评价“五统一”,择优选聘网格员,明确工作职责,明确网格边界和管理服务内容,推动网格管理规范化。建立信息化平台,网格员通过手机APP等终端设备,实时上传网格内的各类信息,实现信息的快速采集、传递和处理。制定科学合理的网格员考核评价办法,对网格员的工作进行量化考核,表彰奖励优秀,调整或辞退不称职的网格员,激励网格员认真履行职责。
创新协商民主议事方法,打开基层治理“智慧锁”。探索推广“411”议事法,即“四议”(党员群众和网格长<员>提议、村“两委”组织议事小组调研商议、村党支部组织党员审议、党员和群众代表大会决议)、“一审核”(村“两委”对决议结果再次审核把关)、“一公开”(对决议结果进行公示),广收民情民意,科学决策、精准实施。去年以来,累计协商议事500多件,真正实现了“群众的事群众说了算,村里的事大家商量着办”的自治机制,做到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维护了公平正义,激活了农村发展新动能。
探索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激发基层治理“新动能”。推行“一约五会三榜两站”激励约束机制(一约: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五会:红白理事会、孝善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三榜:扶志扶智积分榜、道德评议红黑榜、帮教转化榜,两站:双扶驿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指导117个村(社)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发挥“五会”作用,用好“三榜两站”,通过一约定标准、议事成三榜、三榜量积分、积分兑实物,有效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提升群众自治质效。近年来,通过民主评议,“红榜”表扬300人,“黑榜”曝光50人,帮教转化35人,兑换物资20余万元。
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夯实基层治理“民意基”。借助“陇情E通”平台,网格员及时采集、上传群众诉求、矛盾纠纷、安全隐患等信息,相关部门及时处理群众诉求问题。村(社区)、村民小组建立微信交流群763个,为群众在“家门口”“指尖上”随时随地反映问题、提出建议提供便捷的线上反映渠道。畅通传统诉求表达途径,在村(社区)等公共场所设立意见箱,开通热线电话,确保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层次的群众都能方便地表达诉求。常态化开展“四门四方”和县级领导接访日活动,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现场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拉近政府与群众间的距离,增强了群众对政府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