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特色工作方法展示丨第十期】镇原县第二中学:“全员导师制”织牢学生成长“守护网”
编者按
在省文明办组织开展的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特色工作方法征集展示活动中,我市10个特色工作方法入选《甘肃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特色工作方法100例》。为全面展示全市各级在着力推进、深化拓展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好经验和好做法,现开设专题,对我市入选的特色工作方法进行展示,为巩固提升工作成效积极营造有力有效的社会宣传氛围。
镇原县第二中学:
“全员导师制”织牢学生成长“守护网”
【引言】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为进一步更好地指导学生成长成才,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镇原县第二中学探索实行“学生成长帮扶导师制”,按照“教师人人都是导师,困难学生受到关爱”的育人要求,采取“全员参与、定人定向、目标管理”的帮扶机制,凝聚全体教职工力量,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让学生零距离感受教育者的人本关怀,提高育人实效。
【做法与成效】
建章立制。为确保全面育人导师制的顺利进行,镇原县第二中学实行以班主任为核心的任课教师负责制,班主任是班级导师组组长,是导师制工作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并向学生公布其导师名单,每位导师承担3-6名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指导工作。
签订协议。学校组织学生与其导师签订帮扶协议。做到定向定人,责任到人,目标管理。
摸底建档。通过加强导师与学生家长及其他任课教师的联系,全面了解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各方面存在的困难,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重点关注留守儿童、学困生、孤儿、单亲家庭等特殊学生,并为每一位帮扶学生建立档案。
谈心交流。导师全方位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并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学生每两周向导师汇报生活、学习情况,导师每月至少与学生开展聊天式谈心谈话一次,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帮助学生改正不足,解决学习、成长中的困惑与矛盾。
家访沟通。健全家校沟通机制,提倡导师与家长面对面交流,开展打电话、面谈、家庭通知书、书信等多种形式的家访,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情况,了解学生在家庭里的表现,帮助和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
个案分析。年级组每月集中组织导师进行个案分析,探索规律,树立典型,推广经验。学校每学期对重点案例、特殊情况进行集体会诊,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困惑。
档案记录。每位导师把家访情况、谈话内容和帮扶措施,记录在档案上。档案内容包括:学生家庭及社会关系详细情况;学生的个性特征、行为习惯、道德素养、兴趣爱好等;学生心理、生理、身体健康状况;对学生每月的表现及每次考试成绩逐一登记,分析对照。
帮扶跟进。时间、地点、内容由导师和学生确定。除每天正常上课时间外,利用课外活动等空余时间,由学生与导师集中交流。
及时推广。年级组负责抓好“学生成长全员导师制”的落实,及时总结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学校推选优秀导师在全校范围内进行经验交流并予以表彰奖励。
镇原县第二中学“全员导师制”,遵循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循序渐进地对学生思想上进行引导、学业上进行辅导、心理上进行疏导、生活上进行指导,帮助性格内向的学生及时走出思想误区,帮助偏科学生及时补足短板,帮助家庭困难学生解决上学的后顾之忧,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各方面的指导,推动了学生个性化、全面化发展。
【启示与思考】
全员导师制是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一种新的探索,内容涵盖了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方方面面,学生成长导师既是学生可信赖的良师,又是学生生活上的长辈,更是学生成长的益友,导师与学生的主动双向交流,使师生关系更加密切。全员导师制厚植了教育的宽度,延伸了教育的长度,将学生的“成长守护网”构筑得更加牢固,使每一个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让每一名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