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县:“三治”融合见实效 乡村治理谱新篇
今年以来,环县坚持把乡村治理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事要事来对待,着力推动乡村自治、法治、德治有机融合、协调发展,使基层更有凝聚力,村庄更有精气神,村民更有归属感。
坚持自治为基增活力,让村民自治“实”起来。坚持村内事情村民定、村民建设村民管,制定《关于常态化召开村民小组群众会议“保平安、促振兴”的十条意见(试行)》,实行定期召开村民小组会议制度,采取“群众问、干部答,群众讲、干部听”的方式,反映问题、听取呼声,宣传政策、解决问题,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治理乡村,实现村民自治。建立健全乡村治理常态化管理机制,指导全县251个行政村制定村规民约,组建村民理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各种群众组织,引导群众自觉遵守公共事务管理,让群众当好决策者、建设者、管理者和受益者,不断强化自我发展能力。完善落实“一事一议”“四议两公开”等民主议事决策制度,丰富拓展村务公开内容,在实行全面、真实、彻底公开的基础上,有效调动了村民参与自治的积极性,共同推进村民自治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推进。
坚持法治为本促保障,让法制观念“严”起来。按照“建成县级、加强乡级、延伸村级”的思路,在全市率先建成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和20个乡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在256个村居(社区)分别建成村级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配齐“一村一法律顾问”,为群众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奠定了基础。通过“指尖普法”“活动普法”“培训普法”“以案释法”等形式,围绕破解邻里矛盾化解、土地承包(流转)程序规范、务工报酬索要等法治难题,广泛宣传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民法典等与农民群众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将法治元素融入农村,在潜移默化中培育群众的法律素养。围绕助力矛盾调解成立环县弘德家庭志愿服务协会,开展邻里家庭纠纷调处和心理咨询140余次;抽调12名法律和基层实践丰富的干部,组建信访工作专班,下沉一线,推进矛盾纠纷、信访问题、风险隐患源头预防和多元化解,既有效化解信访积案,又帮助提高群众法治意识。
坚持德治为先扬正气,让文明新风“树”起来。实施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羊文化挖掘工程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七进”活动(进社区、进校园、进机关、进农村、进企业、进家庭、进公益),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全民诵读经典,着力打造“书香家庭”“书香机关”“书香环县”,以地域特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作用,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参与理论政策宣讲、文艺文化活动、矛盾纠纷调解、环境卫生整治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2600多场(次),参与志愿者3.78万人次,着力打造群众身边的宣传平台、实践平台、服务平台。组织各层面开展“做文明有礼环县人”十大行动130多场次,编排《相亲》《养老》《看病》舞台剧,命名表彰年度“新时代五星级文明户”124户、“县级文明村”31个,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融入文明公约、村规民约、家规家训。制定《环县治理高价彩礼推动移风易俗实施方案》《环县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实施意见》等文件,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划定彩礼、宴席“限高”标准,有效遏制铺张浪费、薄养厚葬、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推动形成新时代文明乡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