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池县传承非遗精粹 共享非遗魅力
华池县得益于独特的历史、地理和人文环境,孕育出数量众多、类别丰富、价值突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华池县文化馆非遗工坊成立运行,非遗文化以越来越多的方式“飞入寻常百姓家中”,成为群众消遣娱乐、陶冶情操的时尚选择。
搬迁后的文化馆位于幼儿园巷,走进宽敞的大厅,市级非遗传承人刘小平正带着他的南梁说唱团队练习新的曲目《岳飞表功》。南梁说唱作为我县独特的非遗文化,传承人是主要载体,自从有了非遗工坊这个阵地,非遗传承人们便有了一个相聚、学习、交流的阵地,让非遗文化有了一片茁壮成长的土壤。
市级非遗传承人、南梁说唱爱好者刘小平说:“我们是从去年冬季,每天晚上七点到九点,把同行们叫到一块探讨艺术,快手直播,目的就是把这个传承下去,让喜欢这个东西的人来学。”
针对群众基础好、市场前景好的庆阳香包绣制、庆阳民间布贴画艺术等传统技艺,华池县文化馆邀请庆阳香包绣制、庆阳民间布贴画艺术等非遗传承人进驻非遗工坊,组织扶持香包刺绣传统手工业抱团发展,目前全县从事香包刺绣、布贴画行业的企业3个,带动从业人员近8000人,极大地推动了传统文化和产业的发展。
“我从小喜欢刺绣,自己把这个刺绣技术学好的话,可以带动一些农村比较困难的妇女做一些针线活,给自己带来一些收入,也可以把咱们刺绣文化传承下去。”华池县志琴香包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李志琴告诉记者。
华池县文化馆为了更好地服务广大群众,实施错时和延时开放,并积极吸纳社会力量加入到文化馆事业中来艺术门类涉及文学、曲艺、美术、书法、摄影、音乐、舞蹈、民间艺术等八大门类,吸引了一大批文化爱好者聚集于此。
古筝老师柳海燕说:“我是一名古筝老师,教了十多年的古筝了,利用下班的时间和闲暇的时间,借助文化馆这个平台,给大家教教唱歌、古筝等,希望喜欢音乐的同仁们都来,咱们大家一起学学音乐。”
“今天老师教会了我们中国的五大字体,有篆书、隶书、行书、楷书、草书,让我更了解了书法。”柔远小学学生周译泽说。
柔远小学学生高立琳说“今天老师一讲,我才知道中国的书法有五种字体,我最喜欢楷书,因为我觉得楷书写得比较公正、比较好看。”
目前,华池县拥有省级非遗传承项目南梁说唱、镇庄兽雕刻艺术、华池剪纸、陇东民歌、华池唢呐艺术共五项,市级项目有14项,县级项目共50项。下一步,华池县文化馆将积极组织开展文艺创作活动,充分展现了我县群众文艺创作中的优秀作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打造陕甘宁区域名县贡献更多文化力量。
华池县文化馆副馆长李天琛说:“去年以来,我们在华池县幼儿园巷1号打造了华池县非遗工坊,作为全县示范性公共文化服务空间,目的就是让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让全民共享。”
(华池融媒全媒体记者 朱德泽、史艳霞、雷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