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讲文明、树新风、共创文明城市>文明城市创建在行动>详细内容

西峰区:提“颜值”增“气质” 内外兼修绘就乡村底色

  • |
  • |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7-21 16:21:00 浏览次数:

  乡村要振兴,环境是底色。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殷切期盼。近年来,西峰区以乡村建设“1315”示范工程为抓手,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以乡村面貌明显改善为标志,不断提升乡村建设“颜值”、扮靓乡村发展“气质”, 让村民有“面子”更有“里子”,切实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提亮“颜值”

  宽敞整洁的乡间村道、崭新明亮的节能路灯、彩色的墙画美轮美奂、亭阁院落布局有致、花草树木交相辉映……如今,西峰乡村实现华美蝶变,空气清新,景色宜人,一幅乡村田园风光画卷呈现在眼前。今年以来,西峰区持续拓展提高村庄清洁行动标准,深化“三清一改”,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持续开展农村“三大革命”,同步推进环境整治“五化”“八治”,改造农厕6930户,提质农村公路30公里,建设垃圾收集点42处,安装太阳能路灯855盏,不断加大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增添“气质”

  推动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灵魂。乡村治理有效,基层党组织是关键。近年来,西峰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引领和党员干部“头雁效应”,实施党建促乡村振兴“八大工程”,健全“共建共享”管理服务模式,广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修订完善村规民约,设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积极发挥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举办“文明家庭”“文明村镇”“五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倡导良好道德风尚。将人居环境与党建活动相结合,让村民从环境治理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监督者”。组建220支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分队,开展“全民大阅读·书香润心田”等共驻共建活动36场次,志愿服务活动200余场(次),用“乡土话”传“新思想”,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党建“火车头”作用发挥明显。

  守住“乡愁”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建设更好美丽乡村,西峰区在一乡一品、一村一景上做文章,争创示范乡镇2个、示范村16个,探索建立“十型”乡村建设发展模式,研判各村实际,在充分尊重本地实际和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结合村落原有的自然禀赋、历史风貌、风土人情等特色,处理好生产与生活、建筑与环境、历史与传承之间的关系,科学编制乡村建设实施方案,特色化、差异化落实项目,更多的保留原汁原味,让农村就是农村,让乡村留住乡愁,“农旅文”融合发展经济遍地开花。如今,西峰各村四季常绿、风景不断,“陇东滑雪场”“家庭体验农村”等旅游景点不断吸引周边游客前来观光“打卡”。

  喜庆“丰收”

  夏日炎炎,阳光灿烂,处处生机。这生机中,不仅折射出“绿水青山”造就的处处美景,更蕴藏着“金山银山”带来的累累硕果。夏果成熟正当时,来一场满载而归的丰收,庆祝这动人的喜悦。今年以来,完成老旧果园改造1万亩、栽植山地果园500亩、申请市级标准园建设2处,实现樱桃产量2375吨,全区种植瓜菜生产面积达8.81万亩,瓜菜总产量约9.6万吨,产值2.5亿元,1073座日光温室已全面启动生产,在“两川”搭建钢架大棚1586座,新建百亩以上露地蔬菜基地7处。肖金麒麟西瓜、武川香瓜等已成为家家户户餐桌上常见的水果,黄瓜、辣椒、西红柿等部分应季蔬菜也已上市销售。

  如今,西峰的农村“脏乱差”现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整洁、文明新风,文化广场上有老人在乘凉、孩童在嬉戏……实实在在地擦亮了美丽乡村的幸福“底色”。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