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讲文明、树新风、共创文明城市>文明城市创建在行动>详细内容

文明之风劲吹陇原大地

  • |
  • |
来源: 发布时间:2018-10-30 14:43:00 浏览次数:
                          张昶昶 摄 

  被高价彩礼“绑架”的婚姻 

  庆阳,是华夏早期农耕文化发祥地之一,民间风俗蕴涵深厚,特别婚丧等习俗富有特色,至今仍延续着许多具有历史特征的风俗习惯。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一些地方风俗习惯不断被赋予新内容、新内涵,但与此同时也出现误读和走偏,衍生出不良的社会风气。

  比如,彩礼本是“礼”而不是钱,是在婚姻初步达成时,男方向女方赠送聘金、聘礼的习俗,女方也会回送男方一些礼品。但在一些农村地区,人们“重男轻女”的思想未完全转变,且受经济因素影响,担忧老年经济生活保障,将嫁女儿收取礼金看作一项经济收入来源,甚至习惯性地称出嫁女儿为“卖女子”,互相攀比“谁家的女儿更值钱”。

  据合水县人民法院针对受理的家事纠纷案件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农村彩礼普遍较高且呈现出逐年增长态势。2012年至2016年底,全县城乡平均彩礼从7万元左右攀升至15万元左右,农村最高彩礼已达20余万元,城镇最高彩礼也达到12万元。职业媒人说成一桩婚事,还要在高价彩礼中分一杯羹。高价彩礼对于人均收入7000元的农村家庭来说,相当于一个劳动力近二三十年的积蓄。

  农村家庭越穷、生活条件越差,婚嫁彩礼反而越高。在农村地区,有的家长将自家女儿视为“敛财工具”,靠出嫁女儿收取彩礼来增加家庭收入,或为儿子娶媳妇,或是还家庭债务,高价彩礼成为改善贫困家庭女方父母物质生活的实际需要,而婚约中的女性已然成为金钱交易的对象。还有的父母认为,彩礼是女儿身价的标志,价格越高越有面子,将高价彩礼视为稳定婚姻关系的一种手段。

  

                            张昶昶 摄 

  转变思想观念 减轻经济负担 

  在农村,丧葬攀比之风也较为盛行,厚葬表“孝心” 与老年人晚年精神关怀缺失、物质照顾匮乏的矛盾也显得尤为突出。家庭条件好的尽着身家办丧礼,经济状况一般或较差的甚至借债过事。据了解,综合我市八县(区)情况来看,正常的丧葬所需费用是2-3万元左右,这也是大多普通家庭的消费水平。

  而根据经济条件的差异,有些家庭花费可达10余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用于制作精品纸活花圈、设高档酒席、搭台请戏班子,将丧礼办得“风风光光”。还有不少人认为,“事情办得档次越高,才能体现出做儿女的有多孝顺”,但在日常生活中,儿女们另立门户,许多老人独自在家缺乏照养,情感陪伴严重缺失。

  近几年,我市高价彩礼、薄养厚葬等现象突出,大操大办的名目繁多,与此同时,还伴随着严重的铺张浪费。在传统陈旧观念的束缚和攀比心理的影响下,礼尚往来的传统习俗变了味,人情成本不断攀升,经济负担让人苦不堪言。“这些问题的主要成因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还比较落后,有的人受传统陈旧观念的束缚,有的人因攀比心理不甘于落后,有的人则碍于情面不得不‘随波逐流’。”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规章制度约束 党员干部引领 

  2017年7月26日,市委市政府印发《庆阳市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明确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我市农村存在的重点问题,切实抓好“破除四项陋习、打击两种行为、弘扬一个风尚”。 全面深化宣传教育,切实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充分发挥民间自治组织作用,大力提升农民思想道德素养。利用农家书屋、文化大院、乡村舞台等基层宣传文化阵地,组织参与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大力宣传移风易俗典型事例和经验做法,加大反面典型曝光力度。

  随后,庆阳市委组织部、市纪委监察委专门印发了《关于治理高价彩礼推动移风易俗行动中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的通知》《关于规范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的实施方案》。明确规定婚丧喜庆事宜的操办标准:迎亲车辆不超过6辆,丧事办理不超过3天;城区红白事宴席每桌不高于600元,酒水不高于100元,香烟不高于20元左右,宾客随礼不高于100元,宴席不超过20桌;乡村红白事宴席每桌不高于350元,酒水不高于50元,香烟不高于15元,党员干部随礼不高于100元、农民群众随礼不高于50元,红事宴席不超过20桌、白事宴席不超过25桌。

  与此同时,全市普遍建立并严格执行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嫁娶事前报备、事后报告和个人年度考核、述职述廉以及民主生活会报告制度,有效规范和约束党员干部大操大办、高价彩礼等行为。并在制定出台的《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的基础上,对全市婚嫁彩礼进行了“限高”,全市彩礼总数额均要求控制在10万以内,其中各县区最高的要求限定在10万以内,最低的要求限定在6万以内,

  各县区结合各自实际和当地风俗,也制定出台推动移风易俗、治理高价彩礼等文件,乡镇行政村成立红白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章程》,明确婚丧事宜规定、办事程序、酒宴标准和奖惩办法。

  截至目前,环县、宁县、正宁县、镇原县等已建立县乡公益性婚介服务机构共15个,介绍对象38对;发出抵制高价彩礼倡议书等宣传资料24.3万份,签订抵制高价彩礼承诺书14.3万份;开展移风易俗主题活动600多场(次),组织“五老”人员等新乡贤代表为未婚男女青年提供婚恋信息服务,对红白事大操大办、不赡养老人等不良行为进行说教劝解。目前,全市范围内已建立村民文明礼仪大厅51个,村史馆76个;建立乡村红白理事会1261个,占全市所有行政村的100%。

  破除陈规陋习 先进典型带动 

  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高价彩礼、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把推动移风易俗与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转变工作作风优化发展环境紧密衔接起来,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基础性工程,通过“规章制度约束、党员干部引领、先进典型带动”,全面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

  在农村基层,镇原县上肖镇净口村,从1996年起就成立红白理事会,将移风易俗当成一项常规工作,改“三天事为一天事”,减轻群众礼情负担。今年以来,党员干部带头签订倡导文明新风、抵制高价彩礼承诺书,严把酒席标准,规范媒人婚介行为等措施,让树立新风的观念深植村民心中。

  宁县焦村镇任村,所有红白事都在村文明礼仪大厅操办,除当事人直系亲属、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参与外,别的亲友一概不参与,待客当天只吃中午一顿饭,每桌饭不得超过400元,每盒烟不得超过15元,每瓶酒不得超过50元,凡违规者,取消当年评优资格……这些村规民约,让村民不再比彩礼高、不比婚事场面大、不比家庭财产多,文明新风沁人心脾。

  在党员干部当中,合水县的乡镇政府工作人员胡敏,看到太多因为“高价彩礼”而致贫、返贫的家庭,导致年轻人婚后生活因高额债务重压,过得并不幸福。于是,她勇敢选择“零彩礼”出嫁,“关系平等、健康的恋爱婚姻关系,才是婚恋最本质的东西。”胡敏说。

  记者从市文明办了解到,2017至2018年,全市累计采取补贴奖励的形式先后12次举办了“低彩礼或零彩礼”集体婚礼,共有308对新婚青年参加。 2018年5月4日,庆阳市共青团、妇联、工会以“五四精神革故鼎新,移风易俗青年先行”为主题,共同策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集体婚礼。在西峰城区和谐广场,54对来自庆阳市各县区的年轻人共同举行了隆重又简朴的结婚庆典,发出了“我要嫁给爱情,而不是彩礼”的幸福宣言,以低彩礼、零彩礼的实际行动,开创引领健康、节俭、文明的婚嫁新风。

  此外,全市广泛开展了第六届庆阳市道德模范和首届文明家庭评选表彰活动,表彰奖励道德模范15人,文明家庭19户;面向社会发布2018年“德润陇原 庆阳好人榜”和“诚信红黑榜”,命名表彰了59名庆阳好人和移风易俗先进个人。编辑出版《庆阳好人传(2013—2017)》图册,组织开展“弘扬传统美德,抵制高价彩礼”文艺专场演出、宣传长卷展出及宣讲活动20多场次,制作完成了《破除陈规陋习 抵制“天价彩礼”》和《庆阳,等着你》反映乡风文明题材的公益广告短片2部,编排了反映抵制高价彩礼主题的大型秦腔戏剧《月亮湾》。

  如今,在先进典型的带动之下,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在发生转变,社会风气好转,全社会树立起积极向上的良好风尚。与此同时,全市通过丰富的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到移风易俗的工作中来,用先进文化占领思想阵地,营造起除陋习、树新风的良好氛围。(掌中庆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